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李时勉这个人?李时勉为何两度下狱?
1983
李时勉是明朝官员和学者,出生于公元1374年,公元1404年高中进士,此后入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就读。李时勉奉命参与修编《太祖实录》,书成后升翰林侍读,宣德年间官至国子监祭酒,景泰元年去世,谥号文毅,成化年间改谥号忠文,追赠礼部侍郎。李时勉算是明朝老臣,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七朝。
《明史·列传第五十一》:“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当时大部分有志气的读书人,基本上读书都是为了能够科举出仕,从而忠君报国、光耀门楣。但是当他们真的考中,并且入朝为官之后,谁还能记住年轻时候的誓言?官场是一个大染坊,黝黑的水潭很容易侵染他们,为官之后能够坚持本心的人是比较少见的。
如果把朝廷比作是一个大公司,皇帝就是最大的boss,想要升官发财,除了要为朝廷作出贡献之外,能够把皇帝哄的高兴了,也算是一个捷径。一些机敏狡诈的官员,不能再吏治上立下大功,于是就想法设法的恭维皇帝。皇帝也是人,有人夸赞自己,哪里有不喜欢的道理。所以一高兴了,就升任官职。就算没有升他的官职,将人记在了心里,也算是好的。
《明史》评价李时勉“性刚鲠”,还真就没有错。他正直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同时也不媚上欺下,只老老实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性格比较刚正,办事情也就有些不留情面,亦或是不知道委婉的表达。他向皇帝上呈奏章,要针对某件事情批评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直言上谏,因此很容易触怒圣颜。李时勉曾经两度,将近三度下狱,原因差不多都是因为得罪了皇帝。
李时勉第一次被下狱,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永乐十九年,三殿失火,于是明成祖朱棣下诏征求直言。许多人可能会问,房屋烧起来了,皇帝要臣子进言什么?难道进言建筑不合格吗?非也非也!古时候与现代可不同,特别是皇帝,讲究天命。俗话说帝王使上天之子,天授皇权,如今三殿起火,肯定是老天爷降下的预示。必定是哪里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才惹怒了上天,所以才让人进言。
朱棣下达这个命令,李时勉当即上书,直陈时弊。当时朱棣有意将国都由南京迁到北京,而且已经在北京动土修建紫禁城。李时勉上陈的奏疏中,就有反对迁都北京的言语。认为营建北京不合适,并说外国来进贡的人不宜让他们群居在明成祖朱棣身边。
朱棣迁都北京,政治军事原因都有,是下过大决心,仔细考虑过的。尽管有朝臣反对,但是朱棣也将这些声音压下去了。如今借着三殿失火的时机,李时勉又来阻止此事,自然也就惹怒了朱棣。虽然当时没有将李时勉问责,但是不久之后,李时勉受人污蔑,朱棣也就顺势将李时勉下狱。
第二次入狱,是在明仁宗时期,还是因为直言上谏惹得祸事。李时勉直言上谏,议论政事,指出明仁宗为政许多缺点,就这样惹怒了明仁宗。但是明仁宗在看见奏折的时候,还没有将李时勉下狱的想法。
他将李时勉召来,想要听他改口。但是李时勉面对明仁宗的询问,却坚持己见,而且应对合意,在答辩之中丝毫不让。
明仁宗十分生气,就让武士用金瓜打断了李时勉的三根肋骨。李时勉被抬回家,伤还没找,第二天就下令让他改任为交趾道御史,每天审查一件狱案,提交一份议政报告。这实际上就是有意为难李时勉了,果然没有多久,明仁宗就借着此事将李时勉下狱了。
其实李时勉除了这两次入狱之外,在明英宗时期还有一次差点入狱。之所以有此祸事,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权宦王振,遭来王振的抱复负。不过后来在正直官员和数千名士子的请求下,最终被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