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辛弃疾有多猛?率50骑突袭金兵大营,不仅是词中之龙,还是一代名将
3570
有多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代耀眼的"文武全才"里,有这样一位英雄,不仅写下"沙场秋点兵"、"醉里挑灯看剑"等等"豪放"的宋词,还曾直接在抗金前线参战。他的一生,倾注了伟大的爱国情怀,直到临终前,仍大呼"杀贼!杀贼!"
他就是 著名的一代 、" "词人辛弃疾。
一、年少时: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字幼安,号嫁轩,1140年出生,1207年病逝,卒年68岁。他一生投入抗金,为恢复中原而殚精竭虑,一腔赤诚全部倾注于呕心沥血的词作中,这就是有名的词集《稼轩长短句》。
年少时,辛弃疾所在的家乡济南早已沦陷,辛弃疾的爷爷辛赞被迫接受金国委任的职务,屈辱而又痛苦地生活。沦陷区的老百 深受金军的迫害,与之水火不容,恨不得早些驱走侵略者。
在沦陷区济南长大的辛弃疾原本酷爱写词,很有才华,目睹了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后,便一边从文,一边习武,用心攻读兵书战策,刻苦训练杀敌本领,立下此生为恢复中原而鞠躬尽瘁的宏愿。
公元1161年,金军在完颜亮的率领下,再次南下入侵南宋。时年21岁的辛弃疾趁机 ,聚集沦陷区两千青壮男儿,一起参加义军领袖耿京领导的抗金部队。
在耿京的重用下,极具文学才华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掌书记,负责机要工作,掌管义军的印信。还受命联络南宋政权,以期遥相呼应,一举打败金军。
就在辛弃疾赶往临安完成联络任务后返回义军部队的途中,没有想到的是,耿京在海州抗金时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噩耗传来,令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大怒,亲率50名 连夜赶往5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敌军,活捉张安国后,又立即狂奔千里,把张安国押到临安,交给南 廷处置。
这是辛弃疾最豪迈也是最后一次直接上前线作战,以致他中年后无奈归隐铅山时,回忆此次参战的" ",不由得感慨万分,遂写下 的千古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这首追忆自己征战沙场的宋词, 地描绘了自己披肝沥胆的将军形象,有力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后来却又壮志难酬的无奈情怀。
因为辛弃疾的这次作战,竟成了他一生的唯一,此后,他再也没有机会亲临一线抗敌。
二、青年时:看我把栏杆拍遍
豪情万丈的青年辛弃疾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英武侠气,令 ,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步入仕途。时年,辛弃疾25岁。
在此期间,锐气风发的辛弃疾那里感知到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并不想与金对抗的妥协思想,仍凭着自己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志向,提出了有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有名的主战想法。
但宋高宗没有理睬辛弃疾带兵打仗的本领,只欣赏他可以管理地方的实际才干。
于是,辛弃疾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从25岁到42岁期间,没有机会亲临一线上阵杀敌,而是被频繁调动,先后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之类的地方官职,主要负责地方民政和社会治安等等事务。
辛弃疾28岁时(公元1168年),出任建康 。期间,他苦闷地登上建康赏心亭,遥望秦淮河,回想当年亲自参加战斗的壮志与豪情,感叹如今没有机会了,只能在地方工作,悲愤地写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在这首词里,辛弃疾百感交集,远望千里楚天,滚滚长江,尽管山河风景如画,可家国之恨,何时才能一统中原?我已把玩吴钩,拍遍九曲栏杆,但无人理我,不提家乡鲈鱼的鲜美,只叹 ,壮志成灰,热泪,怕只有多情的歌女为我拭去哟。
全词字里行间浸透着辛弃疾的抑郁苦闷的心境和诚挚无私的爱国之情。
后来,辛弃疾在湖南 抚使时,还专门训练了一支作战勇猛有2500人的嫡系部队"飞虎军",以期能得到 用,可以"收拾旧山河"。
遗憾的是,辛弃疾始终未能如愿。
41岁时,辛弃疾又被调任为知隆兴府,已知朝廷意图的辛弃疾失望之下,有了归隐的考虑,即在上饶着手修建"带湖庄园",打算今后与家人长住于此。便为之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三、中年后:桑麻长过屋山头
公元1182年11月,42岁的辛弃疾被监察御史王蔺诬陷,以"用钱如泥沙"之罪弹劾,随及被免去"知隆兴府"职务。
自此,中年后的辛弃疾便在"带湖庄园"闲居,归隐赋闲长达二十多年时间。
期间,辛弃疾只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和冲佑观等职务。大部分时间只能是"壮志未酬",过着乡民一样的平淡生活。
无奈之下,辛弃疾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大量"遣兴抒怀"的词作,一跃而成文坛一代大家,有名的"豪放派"词人,与 并称为"苏辛"。
最有名的" "即是辛弃疾青壮年时期的轶闻佳话:
鹅湖是辛弃疾在上饶的"鹅湖山"寻古觅幽打造的文化胜地。第一次"鹉湖之会"系他35岁知州南昌兼江西安抚使时,与理学大师 、著名学者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人在1175年6月在鹅湖举办的高峰论坛,从初三到初八,六天时间,主要是哲学方面的学术探讨。
第二次"鹅湖之会"则是辛弃疾中年以后在"带湖庄园"归隐闲居时,与好友陈亮(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在1188年的冬天,在鹅湖一起凭窗远眺,欣赏雪景,纵谈军政,一共畅叙了十来天,史又称"辛陈会"。辛弃疾"带湖庄园"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桥旁修有斩马亭(现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二人"斩马盟誓"的壮志豪情流传至今。辛弃疾为之写下《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