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长孙无忌为什么会落得一个自杀身亡的下场?真相是什么
2580
每当一提起 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在 和 相继倒台的情况下, 觉得后宫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就有了封 为皇后的念头。
有一天,唐高宗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底下的大臣们说了说。没想到,长孙无忌就是不同意,封武则天为皇后。
据《 》的记载:“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
唐高宗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遭到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为了争取他的同意,不断地讨好他。
又是封赏,又是提升他子孙的官职,更是派其他大臣劝谏长孙无忌。
据《新唐书》的记载:“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
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
后来,兴许是把唐高宗惹急了,也不管大臣们同不同意了。
直接跟大臣说道“后无息,昭仪 ,必欲立之者。”
最后,武则天还是被封为皇后,她认为长孙无忌,既然接受了赏赐,却没有同意自己封后。
因此,记恨上了长孙无忌。据《新唐书》的记载:“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会被武则天记恨的原因,在于他接受了封赏,还是不同意武则天封后。
02.长孙无忌的下场:被人诬告谋反,遭削职贬官,最终被逼自尽
前面说了,长孙无忌因为不同意武则天封后,遭到武则天的记恨。
而武则天一派的许敬宗,就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点。
于是,联合其它大臣诬告长孙无忌密谋造反。
据《新唐书》的记载:“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
刚开始的时候,唐高宗也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
但是,禁不住许敬宗等人的多次“劝说”,最终相信了长孙无忌谋反的“事实”,将长孙无忌贬官削职。
据《新唐书》的记载:“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所在发兵护送;
流其子秘书监冲等于岭外;从弟渝州刺史知仁贬翼州司马。
后数月,又诏司空勣、中书令敬宗、侍中茂将等覆按反狱。敬宗令大理正袁公瑜、御史宋之顺等即黔州暴讯。
无忌投缳卒,冲免死,杀族子祥,流族弟思于檀口,大抵期亲皆谪徙。”
就这样,长孙无忌被逼自尽。
03.从身份来看,两者的不同: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武则天是唐太宗时期的才人,在唐太宗死后,先是在感业寺出家,而后又被唐高宗召入宫中。
在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后宫权力斗争中,慢慢地站住脚跟,最终在这场后宫斗争中胜出。
从两者的身份去分析。长孙无忌即便功劳再多,说到底,也是为人臣子,是给帝王家服务的;
而武则天却是不一样,她是 的枕边人,在关系层面上,就比长孙无忌更亲近。
说得简单点,长孙无忌对皇帝来说,是重臣,属于工作方面的关系;
武则天对皇帝来说,是家人,属于生活方面的关系。干预皇帝家的私事,是为人臣子的大忌。
再者,立后这种事,往大了说,是国家大事,往小了说,却是皇帝家的私事。
而且古代封建系统的特性,就决定了,皇帝才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那个人。
即便你长孙无忌说得再有道理,只要皇帝不同意,它就没办法施行。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斗不过武则天,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04.总结:
长孙无忌的悲剧,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少见。
这一类问题,持续出现的原因在于,古代封建系统的固有弊端,即: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下,皇帝才是掌握最终决定权的唯一人。
说白了,长孙无忌就是太过于尽忠职守,根本看不到封建系统的弊端。
换言之,长孙无忌如果能够认识到,封建系统的固有弊端,他就知道在封后这件事上,
即便他说得再有道理,也架不住唐高宗,要立武则天为后的决心。
或许,长孙无忌就能,最终安享天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