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为何自杀?历史上真实原因是什么?

2367

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前354年,由于 攻打 ,而卫国又是 的保护国,于是魏国庞涓率领大军进攻赵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在这一背景之下, 实行“ ”之计,以达到救赵的目的。

当然,在齐国眼里,赵魏两国血拼最好,这样可以削弱竞争对手。之前,由于 改革,在魏国实行“武卒制”,所以魏国就犹如后来的秦国,属于战国第一霸。显然,这对齐国崛起不利,自然希望赵国最好血拼魏国,于是邯郸被围一年多才出兵8万救赵。

在围魏救赵这一战中,齐国和魏国只打了一仗,这就是桂陵之战(位于今天河南长垣县西南)。魏军庞涓在攻克邯郸之后回师救援时,遭到齐国 设伏。但在《 · 吴起列传》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庞涓。

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魏国首都)……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离开)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image.png

然而,在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擒庞涓》上,记载的内容却颠覆了围魏救赵这一段历史。

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庞涓)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

按照这一记载,在桂陵之战中,孙膑就已经俘虏了庞涓。或许因为国家利益需要,所以齐国并没有杀庞涓。

学者杨宽的《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记载,公元前352年,魏国击败齐国大军,于是在 调停之下,各国停战,应该是这个时候齐国放回庞涓。

更为重要的是,从《孙膑兵法·擒庞涓》中记载的“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说明庞涓率领轻兵追击到桂陵,从而被孙膑击败,而不是 记载的“齐与魏战于桂陵,大破梁军(魏军)”。

因此,魏国实力损失很小,齐国还不敢轻易惹怒魏国,所以有些“ ”。显然,《孙膑兵法·擒庞涓》的记载,更符合当时的逻辑。如果齐国大败魏军,消灭魏国8万主力,还用害怕魏国吗?

学者杨宽的书中,也提到了这么一点,即: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

image.png

13年后,魏国和韩国发生了一场战争,韩国兵败之后,向齐国求援。于是,孙膑和庞涓两人再度碰撞,这一次发生的战争叫“马陵之战”。孙膑先在树上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在马陵道两旁埋伏万余弓箭手,约定说“暮见火举而俱发”。

随后,庞涓至此,一切皆如孙膑所料。在司马迁的记载中,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

然而,为何桂陵之战中,庞涓不自杀,而在马陵之战中自杀?有学者指出了两个原因,或许道出了庞涓自杀的真相:庞涓本就对不起孙膑,被俘一次还可以理解,如果被俘两次,估计庞涓内心也过不去吧,毕竟如果庞涓真选择苟活,孙膑也无可奈何;桂陵之战中,魏国主力还在,但马陵之战中,庞涓知道魏国主力将损失殆尽,也无颜面再活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下场有多凄凉?

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下场有多凄凉?

清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后为何得不到皇太极的宠爱?

清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后为何得不到皇太极的宠爱?

东昏侯萧宝卷遗腹子,萧综最后结局是什么?

东昏侯萧宝卷遗腹子,萧综最后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