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末忠臣、嘉定起义首领候峒曾简介候峒曾人物结局
4781
明清朝代更迭,自然是一番动乱。与中国其他朝代更迭不同,明朝和清朝分属于两个不同民族。虽然在今日,咱们都讲究中华民族大一统。但是在当时,明朝是汉族政权,而清朝是女真政权。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我族内其心必异”的说法,如果说汉族内部的朝代更迭,会有忠君之臣殉国而死,那么在明清两国交接之时,就有更多的人因为坚持民族气节而亡。
同样的,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权,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外族政权也会想法设法保证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虽然后来清朝曾倡导满汉一家亲,但实际上在最开始的时候,清朝没少用暴力的手段进行镇压!屠城是清朝所使用的最常见的办法,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载入史册的惨剧。
候峒曾是嘉定起义的首领之一,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嘉定人民奏响了这首歌颂民族气节的悲歌。虽然最后结局凄惨,但是这种精神,后世人却应当学习和铭记。
候峒曾,字豫瞻,号广成,生于公元1591年的苏州嘉定城,去世于公元1645年。天启五年,候峒曾进士及第,授南京兵部主事,与徐石麟、陈洪谧称“南都三清”。
实际上在候峒曾率领嘉定人民起义之前,嘉定城已经投降了的。之所以会突然爆发起义,源于清朝颁布的“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意在摧毁汉族的民族气节,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儒家传统一直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剔除。更何况剃发易服,不仅仅在于不孝之时,已经上升到民族层面了。所以在得知这个消息,并且清廷还强势命令之后,嘉定城的名士书生,都表示反对。
大家决定一致起义抗清,而候峒曾与进士黄淳耀被选为起义首领,率领城内百姓一同反清。他们在嘉定城楼上竖起“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组织义军在嘉定四门布置兵力。
清廷得到消息后,迅速派兵镇压。候峒曾散尽家产,与将士同甘共苦,誓死守城。嘉定百姓抗争激烈,不仅仅是官吏士兵,普通百姓也参与其中,妇女老幼也不例外。甚至于当时有些选择投降之人,都会被自己的亲朋唾弃怒骂。
当时候峒曾和自己的儿子侯玄演、侯玄洁负责守卫东门、北门,在抗击清军的过程中,用火炮将清将李成栋弟弟李成林打死。李成栋得知消息之后,大怒,后来下令屠城也有报复的意图在里面。
嘉定人民反抗激烈,弹尽粮绝,坚持了近半个月之久。但是敌众我寡,最终嘉定城还是被清军攻破。嘉定城破之后,候峒曾曾言:“嘉定亡,余何忍独存”。
候峒曾随两个儿子回到家中,跪拜祖先,表示城池被迫,无法忍辱偷生,希望一死以全忠节。其子听了父亲这一番话,双双规劝,表示候峒曾并不是守城官吏,城破责任不在他,希望他能保全自己,图谋再起。
候峒曾却表示自己去意义绝,一定要以死殉国。两兄弟见父亲如此,于是又决定要陪父亲殉死。哥哥说:“我是大哥,随父殉死是应该做的,你快走。”弟弟却说:“大哥是家族长兄,家族的延续还在他身上……”
两人还在争执中,那边候峒曾已经跳下叶池了。听见声响,两兄弟转头看见自己的父亲投水,于是也不争执了,拥抱着一同跳了水。
等到清兵赶到的时候,候峒曾已经淹死,两兄弟还有一丝气息尚存,于是清军将二人砍死。随后砍下候峒曾的头颅,悬挂在嘉定城上。
三日之后,候峒曾头颅掉落下来,被路过的一位秀才捡拾,送回侯家故居,与尸身缝合后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