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国内纷争不断,诸侯频繁被弑造成一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466

对 内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我国的历史上,不少君主帝王都会通过建立章法制度的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把国家的实权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也正是如此。《左传》当中记载, 灭亡,西周政权建立, 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一手创建了礼乐制度,对百姓以及诸侯的大小礼节做出了明文的规定,看似公平公正的背后,实则弱化了各个诸侯的实权,如果一旦有哪位诸侯违抗了这种制度,就会遭到周王以及各诸侯的讨伐,而这也让西周时期周王朝的势力最为强盛,基本上所有诸侯都不敢违抗周王的命令。

但这种局面在 时期发生了变革,周幽王在位时期发生了一件大家都知道的小故事,就是“ ”最终的结果直接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继位的 则不得已迁都他地,周王朝的实力被不断减弱。随后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差距逐渐增大,矛盾和问题接踵而来。

到了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各自称王,原有的礼乐制度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几个诸侯国中要属晋国实力最为强大,但看似强大的它在内部其实有着严重的内乱,诸侯甚至频繁被杀,导致其国内礼乐制度严重崩坏,而这也为 时期的“ ”谱写出了一首协奏曲,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晋国国内纷争不断,诸侯频繁被弑呢?

image.png

一、优越地理位置:免于战乱确又加剧内争

1、四面环山免受战火纷扰

在我国古时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在平原上即使两个国家相隔数百里却依旧有可能爆发战争,但如果这两个国家之间隔着一座大山,那么它们两者之间就会呈现出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局面。在春秋时期的初期,晋国也是如此,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一下晋国的地理位置了,晋国四面环山,严重阻挡了敌军行进的脚步,再加上当时多以马车行军打仗,基本也不会有外来的敌军选择穿越乱石丛生的山间小路,因为这样既费时又费力。

所以这四座大山更像是一道天然屏障,让晋国长年免于战火的袭击,按理来说少了外忧的晋国国内应该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象,但实则不然,虽然避免了敌国的入侵,但国内闲来无事的官员们也没有把心思放在建设国家为百姓排忧解难上面,相反各个官员之间开始产生了隔阂,不少人都想摒除异己,最后导致了晋国 ,两股势力互相缠斗时间长达七十年余年。

image.png

2、城市之争致使诸侯被弑

晋国600多年的历史当中,内乱是导致诸侯惨死的重要原因,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回到两方对立的最开始,根据《 ·晋世家》当中记载:公元前746年, 因病去世,他的长子伯接管父亲的位置,成为晋昭公,在继位之初他便册封自己的叔父于曲沃,史书上称其为曲沃恒叔,也正是因为这次册封导致了内乱的结局。

时间到了昭公七年,当时晋国朝中有一位 叫做潘父,他趁着昭公不备便刺杀了昭公,并且在事成之后想要打开城门迎接曲沃恒叔继位,但当时晋国公室的势力还算是比较大,出兵对曲沃恒叔进行了阻挠,恒叔大败回到曲沃,晋国又立昭公之子为新一任的君主,史称孝侯,并且杀了刺杀昭公的潘父,此时看似统一的晋国已经分裂成了两股势力,也就是上文所述的一分为二。

随着时间的轮转,恒叔的 武公继位,而当时曲沃的实力也是今非昔比,足以与晋国相抗衡,于是武公设计诱杀当时在位的小子侯,希望可以一举吞并晋国,但当时周恒王听闻了此事,在当时礼乐制度约束下,他立即出兵对武公进行讨伐,武公节节败退最后也只能回到曲沃。

但这也并没有让武公放弃吞并晋国的念头,在这之后又对晋侯缗进行了讨伐,并且成功将其击杀,随后用讨伐时所搜刮到的金银珠宝贿赂了当时刚刚继位的周釐王,这也让武公成为了晋国新任诸侯,长达七十年代两派纷争就此结束,晋国实现统一。这也是历史有名的“曲沃代翼”,在这次内乱之中先后有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等五位诸侯被弑,纵观春秋历史这都是不曾有过的,而贿赂事件也让一直流传下来的礼乐制度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前兆。

image.png

二、“晋无公族”制度:诸侯安定受威胁

1、公族与公室究竟有何异

公族是由西周时期所创立的一种职位得统称,《毛公鼎》对公族有这样的描述谓王令兼司公族与“三有司”,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各个诸侯国除了诸侯以外,权利最大就要属公族了。公族的组成也十分的简单,也就是同诸侯有血缘关系但并不舒服嫡系的那一类人,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远房亲戚,他们都属于公族的一员,像是上文所提及的恒叔就属于公族的一份子,也就是当时各个国家诸侯亲戚的集合体,创建的本意是为了稳固诸侯的政权,有点像鲜花与绿叶这种关系的存在。

而公室则指的是诸侯的家庭成员,由妻子儿女所组成,也就是诸侯的近亲,多由儿女子孙组成,其中诸侯的儿女被称为公子,他们大多数掌控着国家的实权。

image.png

2、“曲沃代翼”致公族被屠

自恒叔为始所爆发的内乱当中,除了不少诸侯因此丧命,也让晋国很多的公族惨遭打击,实力大不如从前,这也让继位的武公松了一口气,但是由恒、庄二公所组成的新公族却在努力的汲取着养分逐渐发展壮大,等到晋献公继位时,以恒、庄为首的两大公族的影响力几乎已经超越当时的公室,这也让晋献公倍感压力。

《尚书》当中记载,庄公二十三年,晋献公身边的谋臣献出一计,不妨先铲除富子,再对这两大公族进行打击,当时富子在这两大公族之中处于绝对核心的位置,献公听取了谋臣的意见,采用离间的手段使富子不断的遭受排挤,最终脱离了公族的行列,献公见此情形趁机鼓舞当时的公子对当时的 进行屠杀,就在这种 的过程中,公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实力也大不如从前。

但此时的献公并没有心满意足,根据祖上的经历他知道如果不 ,那么公族肯定会 ,于是他将恒、庄两大公族的成员全部抓入大牢,然后统一实施了处决,在此之 国的公族被斩杀殆尽。

但晋献公万万没想到了是正是他的这一举动让他子孙的地位岌岌可危,等到晋成公时期,出现了很多由异姓人群所组成的假公族,并且势力不断壮大,再加上没有了血缘羁绊,这也就代表着这些假公族不再有义务替诸侯巩固政权,内政危机随之爆发,不少人都想夺取政权,多位诸侯也丧命于其中。

image.png

三、权利扩大:异姓公族致诸侯被弑

1、权力渐倾于卿大夫

其实卿大夫的掌权早在武公、献公时期就埋下了隐患,当时他们亲自册封了一些异姓卿用来牵扯公族的发展,但没曾想到晋献公时期公族就已经被屠杀殆尽,等到晋文公继位时期虽然内乱已经得到了平息,但鉴于前车之鉴,在政治上他仍不任用公族亲人,而是引荐了大量的异性族群,后来文公被流放,正是得到了许多异姓族人的帮助才得以重返王位,为了感激他们,这些人被加冠封爵,这也让大量的异姓群体进入到了当时的统治阶层。

晋文公用人的方式在他的那一时期确实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随着 去世,这一制度的问题也就暴露了出来,随着异姓公族所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大,诸侯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其发展,襄公去世本应该有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但这一举措却受到了卿大夫的反对,甚至一度出现了废长子立他人的局面,由此可见当时卿大夫势力之强大。

在此之后卿大夫的权利不断增长,在晋国后期晋国一度被韩、赵、魏、范、智、中六卿所垄断,晋灵公、 在卿大夫的统治下被杀,晋国在最后也没能逃过被瓜分的命运。

image.png

2、军权渐失于诸侯

军权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可以晋文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晋文公时期,他除了对朝政进行了改革以外,还对国内的军事领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并且对军队进行了扩编,《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的编数也在不断扩张,再加上春秋时期本就 ,没有外患困扰的晋国更是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

晋国的军事管理属于明确的独裁制度,全部士兵都用中军一职进行把控,《左传》之中也对担任过中军一职的官员有着明确的记载,无一例外全是异姓,这也就代表着异姓卿大夫具有绝对的军权,这样一来诸侯保护自己的唯一途径荡然无存,这也是导致诸侯被弑的主要原因。

image.png

结语

其实导致晋国诸侯频繁被弑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礼崩乐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点,礼乐制度当中最重要的一项继承制在当时的晋国其实已经 ,不少庶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纷纷加入到了弑君的行列中来,以 和庶子分封制为核心的 严重遭到破坏,这也打开了礼乐制度全面瓦解的开端。

其实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现在的发生,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毕竟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早已被弱化了很多,想要靠礼乐制度巩固自己的政权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的诸侯国也有不少迫切的希望脱离周王朝的管控,如此一来新的王朝建立新的制度也会代替礼乐制,就此而言“礼崩乐坏”呈现出一种必然趋势,而晋国弑君事件频发也更像是这种趋势下所引发的产物。

参考文献:

《左传》

《史记.晋家史》

《尚书》

《毛公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张辽数次出征东吴,为什么从来不伐蜀?

张辽数次出征东吴,为什么从来不伐蜀?

完颜昌是谁?他是怎么死的?

完颜昌是谁?他是怎么死的?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简介陈继昌结局如何?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简介陈继昌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