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秦国为什么用张仪来取代他
660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 和 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 之一的秦国,因为“ 变法”而崛起。因为对秦国有功,商鞅被 封为大良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商鞅死后,公孙衍被 任命为大良造,也即公孙衍接替了商鞅的官职,成为秦国重臣。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 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
虽然是魏国人,但是,公孙衍一开始却选择为秦国效力,并获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作为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多次率军 攻打魏国。最终,公孙衍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过公孙衍的努力,秦国终于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那么,问题来了,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却被张仪取代,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
首先,与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自公元前333年开始,公孙衍就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进攻。这一年,公孙衍先是率领大军威慑魏国,促使魏国割让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给秦国。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 便 ,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在战国初期,魏国因为率先变法,得以称霸中原,并通过吴起等人夺走秦国的河西之地。现在,到了战国中期, 后的秦国终于夺回了河西之地。可是,为秦国夺走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却被张仪所取代了。张仪来到秦国后,秦惠文王选择重用张仪,起用张仪为客卿,并排斥公孙衍,导致后者回到了魏国。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秦国之所以重用张仪,而弃用了刚刚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公孙衍的这一建议,显然是存有私心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继续攻打魏国,无疑是有利于秦国的,而转头进攻 、 等诸侯国,只会给魏国以喘息之机,并导致秦国树敌众多,这对于正在崛起中的秦国,显然是非常不利的结果。
于是,张仪来到秦国后,立即指出公孙衍的问题,认为公孙衍见利忘义,想要帮助魏国。对此,秦惠文王可谓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与此相对应的是,主张暂时不对魏国用兵的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三
另一方面,公孙衍虽然担任秦国的大良造,但是,作为魏国人,公孙衍显然不愿意魏国走向灭亡。公元前330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全歼魏军,斩首四万五千人(此据《 ·魏世家》,《秦本纪》记载为八万)。此役魏国防卫西河、上郡的主力 ,主将龙贾被俘。在此背景下,魏国只能将西河郡全部献给秦国,也即让秦国成功夺回了河西之地。
此役过后,魏国的国力也受到重创。如果秦国继续攻打魏国,后者完全有被秦国消灭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促使公孙衍阻挠秦国继续攻打魏国。而这,无疑和秦国的利益相冲突,也即公孙衍虽然能力不输张仪,却不能一心一意为秦国出谋划策,这自然是秦惠文王不能接受的情况。当然,很可能是念在公孙衍立下的战功,秦惠文王在对待公孙衍,没有像对待商鞅一样。
四
最后,在被秦国弃用后,公孙衍回到了魏国。自此之后,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二者成为当时的一生之敌。一方面,回到魏国的公孙衍,积极联合魏国、 、 、魏国、韩国、 等山东六国,以此共同对抗秦国。另一方面,张仪自然不愿意见到山东六国之间的联合,于是从中作梗,试图破坏山东六国之间的合纵结盟。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 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
但是,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比如齐国、楚国都对“五国相王”这 为予以反对,秦国则选择拉拢魏国,所以“五国相王”没能形成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盟的结果。公元前319年后,公孙衍先后担任魏国、韩国的相国,以此联合山东六国攻打秦国。虽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合纵没能彻底削弱秦国,但是,作为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都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即两人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