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和战将韩信白起相比,为何感觉李靖的知名度略低?
4889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 ,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对于古代的 ,向来有“韩白李岳”这个说法,也就是 、 、李靖、 。但也许有一些朋友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为啥从各平台的历史文章曝光度来看,李靖亮相的频率并不高呢?
其实单就个人军事成就而言,李靖比另外三位可高了不少;至于有些朋友感觉他知名度略低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的人生太过于完美了,没有戏剧性。
李靖——唐王朝的“灭国专业户”
统帅的职责是什么?不是杀人,而是实现政权的战略目的。而李靖在这方面则堪称典范: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定一击致命。
公元621年,协助 平定在江南称帝的萧铣;
公元624年,跟随李孝恭灭掉另一个在江南称帝的枭雄辅公祏。
这两次出征,虽然名以上是李孝恭挂帅,但实际的指挥者是李靖。至于为什么 不直接任命李靖为统帅,其实也很容易理解:结合 以来的教训,帝王们向来忌惮功臣夺权;因而消灭一方诸侯这种旷世大功,必须由本家人牵头。扫平北方的重任,主要由 完成;南方,则大体由李孝恭挂帅。李靖虽强,但毕竟是外人,不可能让他独掌军权,否则消灭旧诸侯、养成新军阀,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而在李世民即位后,一众功臣不仅没被 ,反而继续为大唐的事业发光发热。在一众武臣中,李靖的表现继续一骑绝尘:
一战灭东 。公元629-630年,大唐发起了对 的反击战,而总指挥正是李靖。此战中,他突袭、离间相结合,用最小的代价,一举端掉了东突厥的老巢, 走投无路之下被唐军俘虏。一战灭其国,大唐灭东突厥之战,以超强的机动性,击败了以机动性安身立命的 ,创造了中原王朝对抗北 权的新纪录,称得 代的 。
降服吐谷浑。吐谷浑是鲜卑慕 的一支,其“创始人”慕容吐谷浑,是前燕奠基人 的异母兄长。五胡 、南北朝以来,这一政权一直顽强地在西部生存、发展,隋唐以来,更是多次袭扰中原。公元634年12月,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前去讨伐。此战唐军抱着除恶务尽的目的,兵分多路、穷追猛打,最终,多名吐谷浑首领被杀、被俘,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伏顺率领全国残余人员向唐军投降,慕容伏允 、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 ,成为唐朝属国。(到了公元663年, 后的唐王朝失去了对西部的控制,吐谷浑最终被 所灭)
“人屠”白起以杀敌数量闻名,但并没有灭国的成就;“兵仙”韩信击败 、灭掉 ,在垓下以数倍兵力围攻 ,如果能对匈奴取得战绩(当然他没这个机会),那就能跟李靖并驾齐驱了;岳飞的可贵之处,则在于不畏强敌,力主抗金,先后收复建康、襄阳六郡,其后率师北伐,屡屡打破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可谓是积弱 的军事脊梁。
四人中,最可敬的当属岳飞,但在客观成就上,李靖位居前列。如今,为啥围绕白、韩、岳三人的讨论更多呢?关键在于李靖的一生太过于“常规”了,缺少了戏剧性。
李靖的一生堪称完美,因此也缺失了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性
“功高震主、兔死狗烹”,在几千年的封建史上几乎是难以避开的惯例。功劳越大、下场越惨,几乎成了时代规律;那些为创立政权立下赫赫功勋的名将们,大多难逃悲惨的命运。
但这种巨大的反差,却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这些受害者的亮相频率:他们要么被后世封建臣子视为经验教训反复研究,要么被 老百姓当做饭后谈资屡屡提及。而白起、韩信、岳飞三位,正是这一类功臣的代表,他们都是所在王朝的军事顶梁柱,但最终的下场却一个比一冤、一个比一个惨,这种情节上的反差与冲突,无异于使他们的名字自带流量。
而相比较之下,李靖就过于“幸福”了:
首先,他遇上了个数百年难得一见的好领导,对功臣不屠杀、不架空,甚至让他们继续在岗位上干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其次,李靖本人情商太高。
也许是受舅舅 的影响,李靖政治觉悟极高,从不居功自傲:灭掉东突厥的过程中,一向驭兵严厉的他却故意放纵士兵掠夺,成功“自污”,避免了功劳过大、封无可封;
善于藏拙。在战场上他“ ”,在朝廷上却“性沉厚,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即参与朝政时,却经常显得极为憨厚,反应迟钝,仿佛口齿不清一样。
此外,李靖从不拉帮结派,退朝后深居简出是常态,甚至多次以年老为由提出退休;但每当朝廷需要时,他又会 地献计献策。
能力出众、功绩显赫,却极端低调、从不参与政治,给人以人畜无害的印象,加上又幸运的身处贞观年间这样一个政治空前清明的时代,大唐军神李靖不仅未被兔死狗烹,反而享受了身居凌烟阁功臣录第八位、死后获赠司徒公并且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的待遇。作为武将,李靖的一生可谓是行业楷模了。
但戏剧性与冲突性的缺乏,加上人们天生对弱者的同情,使得李靖缺少了一些话题性。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凡是能护国安邦,让人们 的古代武人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