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的朝贡制度是什么?朝贡制度对天下一统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4958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 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天下,是汉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从字面上的理解是“普天之下”。大一统原指在 统治时,天下诸侯皆奉周天子为尊,随着时代的变更,后世指 统治天下。
朝贡制度,就是指中原地区的天子是部落与外藩的共主,天子在国家中央进行直接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对直属的地区则册封 ,达到拱卫中央的政治目的,中央与外藩相互保卫,由此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天下”观念。
朝贡制度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朝拜和进贡,是两个国家之间寻求政治依靠的礼节性外交活动,小国通过朝贡制度换取大国政治上的认同,大国则可以扩张版图,实现天下一统。
为完成“大一统”政治局面,朝贡制度应运而生
秦汉在建立了中央集权王朝之后,将先秦诸子“君权至上”、“天下一统”的思想得以贯彻继承,吸收儒家文化中“天下”观念相关思想,除郡县制之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朝贡制度,之后将朝贡制度延伸至周边国家。
后世封建王朝继承这一体系,朝贡制度成为构建以中国为中心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份。后世通常采用多种说法来表示朝贡制度,例如“华夷秩序”、“天朝礼治体系”等。
朝贡制度有两个类别,分别是边疆朝贡制度和邻国朝贡制度。邻国朝贡制度已经被纳入建构国际和平秩序之中,秦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建立、维护中原与边疆民族的政治隶属关系,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和政治交往活动。
边疆朝贡的范围大概是郡县之外,或者是中原王朝在地方州县设置的羁縻建置之中,两者比例随着王朝的更替而有着不同的变化,“羁縻建置”是指以不触动少数民族原有社会组织和文化风俗为前提设立建置。
朝贡制度最早可以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和“服事制”发现, 时期, ,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在此期间,“华夷之辨”的华夷观念逐渐确立,“大一统”政治观念由此形成。
古人认为天子是天下的主人,天子犹如人之心脏,各部分皆拱卫中央。于是在“华夷有序”的原则下,出现了“服事制”和“天下观”。
服事制度虽然是规定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不服从服事制度的诸侯国,对于不遵从服事制度的王侯,周王室并非听之任之。
戎狄要对周王室服事,如果戎狄不贡、不王,那么动用“攻伐之兵”。这个服事制度成为当时人民的政治理想模式,虽然服事制度在当时并未实行,但却给秦汉两朝的朝贡制度提供思想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围绕“天下归一”这一话题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孟子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秦汉王朝建立后,虽然在中心地区,疆域实现了统一,但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一统”政治局面并没有形成,为了完成这一政治目标,朝贡制度诞生了,儒家倡导的“天下观”和“大一统”成为朝贡制度的核心和理论源泉。
各王朝实行朝贡制度的具体措施不同,边疆朝贡制度有两大核心思想:“华夷之辩”和“同服不同制”
自 统一天下以来,各王朝秉承“大一统”政治观念,努力维护边疆朝贡制度,盛唐时期被誉为“八方来朝”、“万国之邦”。在魏晋 、 分裂时期,各个王朝中努力重建朝贡制度,朝贡制度成为天下一统的重要标志。
元灭明兴,但在蒙古, 的残余势力仍然 。所以 始终没有在蒙古建立强有力蒙古政权,这时明朝加强了对边疆朝贡制度的巩固。对于东北 、西南土司等朝贡活动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华夷之辨”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时期,周礼盛行。春秋战国时期,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这种局势下,诸子百家针对“华夷之辩”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羊学派主张: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被大多数文人所接受,文人大量著书,借助著书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 》、《左传》、《谷梁传》成为春秋三传。
于是学习《公羊传》的儒士日益增多,逐渐形成公羊学派。公羊学派认为“内诸夏而外夷狄”,所谓“天下”有“诸夏”和“夷狄”王朝应立于中原,君王应垂拱而治。
传统的“夷夏观”针对少数民族,无论是汉族, 皆言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 不与华同”
严格遵循“华夷有别”、“华贵夷贱”的传统华夏观,但是不主张与外族人为敌,而是应该和谐相处。天子居中,对华夏和夷狄进行统治,实行内外服制度,认为华夷贵贱不同,但都是天子的臣民。
“同服不同制”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因为夷狄处于偏远地区,所以制度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开始构建边疆朝贡制度。
在先秦史籍中记载就有“五服制”、“六服制”、“九服制”服事制度的具体描述。当边疆和中原都政治稳定时,则废除朝贡制度,设置机构直接管辖。
在历代王朝中,当中央薄弱,不得已借助地方力量时,华夏人还是保持着华夏观,无论是什么时候,“同服不同制”都贯穿于中国封建王朝。
服事制度是“同服不同制”原则的具体表现,华夷贵贱地位不同,在服饰、礼仪方面使用也有区别。
朝贡制度遵循 带有强烈的道德化特征
古代封建王朝在维持朝贡制度的过程中,在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下,将“修德怀柔远夷”作为原则,这从侧面上表现出道德化特征,“厚往薄来”与“修德怀柔远夷”又与王朝的政治目的“守在四夷”息息相关。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道德观一直影响朝贡制度。 主张实行“仁政”、“克己复礼”与“有教无类”孔子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儒家认为“重义轻利”为美德。通过“厚往薄来”招徕四夷最终实现“守在四夷”政治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目的。
在边疆朝贡制度确立后, 对朝贡国家进行各种赏赐,史书记载:锡之以衣冠印绶,振之以缯絮菽粟,因以弭兵息役,开疆扩土。
西汉淮南王刘安提出“恩威并行”但汉武帝并不认同这种方式,强调要出兵征讨。但是恩威并行给后世的朝贡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利用恩威并行,对朝贡国家实行积极的安抚政策,同时不放松警惕、加强管理。
并且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王朝开始授予封号与军官号,唐朝版图扩大,在边疆设置羁縻府州,按照官职进行赏赐。
唐朝多位皇帝对边疆大肆封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此后两百年间, 都对 首领册命, 也曾将自己的养女金城公主嫁给外邦,以示友好。
封契丹酋王李过折为北平郡王。 时,回屹叶护因出兵有功被皇帝封为忠义王,大肆封赏。回纥也"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
在辽金元王朝统治期间,因为起兵地在东北,所以边疆朝贡制度在东北日渐结束。但是明朝是汉族王朝,明朝并没有放弃将东北纳入边疆朝贡体系之中,继承了“华夏之辨”的思想。
明朝被认为是是中国历代王朝之中边疆朝贡制度最为完善的一个王朝。
在元朝的基础上,加强汉为少数民族的交流,同时认为
"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恢复唐朝建立的羁縻建置朝贡体系,“厚往薄来”的交流方式、开通经济贸易吸引了周边国家。
“厚往薄来”起源于
“中国之待夷狄,来则嘉其慕义,而接之以礼,不计其物之厚薄也,若必责其厚薄,则虏性易离而或以 衅,非圣朝怀远人,厚往薄来之意”。
时期曾因海盗,实行海禁,但并没有完全关闭国门。 时期,为了宣扬国威,巩固统治, 七曾下西洋,加强了大明王朝对南阳诸岛的管辖,到达了南亚地区。
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开通互市,明成祖虽五次北伐,但是也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遣史通好,在 时期,兀良哈三卫因为少贡和不贡,明宣宗连续七次派遣使者宣布诏谕,安抚诸邦,达到治边的政治目的。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但是也坚持和完善了朝贡制度,在西藏设置达赖,践行了大一统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