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廷排除的留学生,却反过来“背叛”了清廷呢?

1036

清末,因为开办“洋务”和推行“新政”的需要,清廷开始大规模往国外派遣留学生。

image.png

派遣留学生的本意,是希望这些学生在国外习得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近代管理理念,以帮助清廷办理洋务,革新制度,巩固清廷统治,为 的大清王朝续命。然而事与愿违,这些留学生很多都参加了革命,成了 的掘墓人。这是颇值得思量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生 ,18岁时随美国牧师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后即归国投身洋务,促成了清政府的留美幼童计划,清廷派遣留学生由此肇始。但就是这么一位留学始祖,洋务先驱,到了花甲之年,居然就成了革命党,拄着拐杖也要造大清的反。

早期的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检视其主要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都是留学生,黄兴是东京宏文学院的,宋教仁、胡汉民是东京法政大学的, 是东京警监学校的, 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连 这样与政治毫不相干的医科生都加入了光复会。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公派留学生,路费、学费、生活费全部由清廷支出,以1907年为例,仅生活费一项,清廷就要为这些留学生支出十余万两白银。

image.png

这些公派留学生花着清廷大把的公帑,既不想着怎么报答清廷的“恩情”,也不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好好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却整天专想着革清朝的命,以致于想专心学习的留学生不得不远离东京这个“造反中心”,去其他地方念书。

以黄兴为例,清廷本是派他去日本学师范的,结果还不到一年,就弃文从武搞革命了。蔡锷本是去学商业的,结果又是一年不到,就肄业去读陆军士官学校了,要暴力推翻清廷。

造反的风潮到底有多严重呢?

据当时国内舆论的估计,在日的留学生加入同盟会的至少有十分之一。 超的说法是“万余留学生从之者过半”。后来孙先生则回忆:“从前在日本组织同盟会,所得的会员不过是一万名学生”,这里的学生当然是指在日的留学生。最可笑的,清廷通过考试从留学生中选拔的官员中,参加了同盟会的也有49人,《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更是夸张的表示,这些留日学生无一不是造反派。清廷派遣留学生的政策不仅未能挽救统治危机,为大清王朝续命,还培养了一支推翻其统治的生力军,这是相当滑稽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天下并没有天生的造反者,这些留学生派出去的时候大概是无一不想着学成归来报效朝廷,然而一旦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情势就不一样了。

据亲历者的回忆,他们一来到外国,立马就感受到什么是“天壤之别”。外国的“政治之善,学校之备、风俗之美、人心之一”,都是清朝无法企及的. 凡事最怕比较,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在鲁迅等人组织的绍兴同乡恳亲会发出的公函中就有这样的语句:身从黯云苦雾中来,而忽睹天地重清,河山有主,顾瞻风光, 非我国土,则爱国爱乡之心不觉怅然其盆涌。看到没,刚一出国,故土就是“黯云苦雾”了,来到了外国,觉得天地都“重清”了。

然而觉得大清不行是否就一定会造反呢?也不一定,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清朝再不行也是他们的故土,外国再“善”再“美”也是异国,何况他们花的还都是清朝给的银子。关键还是清廷的表现让他们看不到任何改良的希望。

1903年,俄国撕毁中俄《东三省交收条约》,提出7项无理要求,全国哗然,纷纷反对,拒俄运动爆发,清廷不外争国权而只知对内镇压,这是留学生离心离德的起点,黄兴等人就是这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06年,清廷颁布《仿行立宪上谕》,新政推行了五年终于要“仿行立宪”,仔细一看,居然还只是预备立宪,且不知要预备到何时。

1908年,众人翘首期盼的二十三条《钦定宪法大纲》终于出台,君上大权14条基本照搬了《明治宪法》,而且还有所扩大,臣民权利义务却较《明治宪法》大大减省,还放在了附录里。

至此,留学生群体基本已不对清廷抱有希望,在日的保皇党都开始大量加入同盟会了。徐锡麟解释为何要 刺杀恩铭时的一段话就部分揭示了当时留学生的心态:“恩铭厚我,系属个人私恩;我杀恩铭,乃是排满公理!”造反已成为留学生心中的公理了。

对这一情势变化,梁启超先生有段话可谓一语中的: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可见,与其说是这些留学生要革清朝的命,不如说清廷自己就是灭亡清朝的最大革命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皖南事变袁国平重伤陷重围:自杀前不忘交党费

皖南事变袁国平重伤陷重围:自杀前不忘交党费

历史上彻头彻尾的昏君,唐敬宗李湛有多荒唐?

历史上彻头彻尾的昏君,唐敬宗李湛有多荒唐?

夏朝的都城在哪里,夏朝宫殿复原图

夏朝的都城在哪里,夏朝宫殿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