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千古一相张居正改革失败为何连接班人都背叛他?
2816
张居正是明朝中期著名宰相、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帝时期为内阁首辅,辅佐万历帝开创“万历新政”。补充说明,在明穆宗时期,也曾与高拱、陈以勤等人辅佐明穆宗开“隆庆新政”。
明朝中后期,国家实力明显下降,朝中党争严重,特别是内阁中的勾心斗角,对政治造成极大的影响。张居正上台之后,锐意改革,极大的挽救了明朝的衰败颓势,国家转而复兴,后世对其评价很高,有千古一相之称。
张居正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但是在为官早期,他本人却并不受重视。
嘉靖帝时期党争严重,当时夏言和严嵩争夺内阁首辅位,严嵩获胜。张居正冷眼观看,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所以在嘉靖二十八年之时,上书《论时政疏》,抨击时弊,并系统的阐述了自己改革的主张。
可惜的是,张居正的奏疏并没有得到嘉靖帝和严嵩的重视。所以此后张居正除了例行奏疏之外,再没有额外上过奏疏。嘉靖二十九年,张居正请病假回到家乡江陵。
在家乡养病生活期间,张居正切实的接触到了底层生活,也因此发现了国家更多的问题。他的《荆州府题名记》写:“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不仅使他日后的改革有了更多的依据,同时也触动他的责任感,使他决定重返政坛。
第二次入朝的张居正,磨平了尖锐的锋角,却变的更加强大。他不再急切的希望能改变这一切,而是学习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的处事。
张居正曾在裕王朱载垕府中为侍讲侍读,裕王朱载垕登基之后,为明穆宗,作为潜邸旧人,张居正在裕王登基之后受到重用。他被提拔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这个时候还不是张居正权利最大的时候,他真正大权在握是在万历帝时期。
万历帝年幼,李太后信任张居正,厌恶高拱。李太后废高拱,张居正登首辅位,此后在朝中说一不二。他尽情的施展所能,开创万历新政。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国库因此充盈。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国家安定。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所实行的改革,对明朝中期国家的影响巨大。后世对张居正的改革评价也很高,特别是一条鞭法,更是赋税政策典范。但是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他的新政却迅速的崩溃,他本人也受到各方责难。上到皇帝,下到百官,对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的清算。就连他向万历帝推荐的继承人张四维,也同样倒戈相向。
万历帝下令抄其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甚至差点被开棺鞭尸。跟随张居正的一批官员也被或削职或弃市,家属被饿死被流放,一直等到明熹宗时期才平反。
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结果?很简单,因为张居正权利实在太大了。
万历帝年幼之时,张居正代行国事,是很正常的。但是等他长大之后,张居正仍然大权在握,这就被皇帝忌惮。活着的时候,权利过大,万历帝轻易不敢动。人死道消,也就无所顾忌了。
至于文武百官,张居正居内阁之时,说一不二,十分专制。当时就得罪了许多官员,只不过碍于权势不敢反对。等到张居正去世,皇帝都开始清算了,这些官员自然就开开心心的四处寻找张居正的错处,为自己报仇了。
张居正选定的继承人张四维,他本人没有张居正那般强势,而是一个长袖善舞之人。继任张居正位置之后,一方面为了博得好声名,就召回了不少被张居正贬职的官员,这些重新回朝的官员成为抹除新政的中坚力量。
张四维虽然受张居正提拔,在张居正改革之时是重要助力。但是却并不是严格的张党,他初入仕途的伯乐是与张居正相对的高拱。如此一来,反张居正毫无压力。再加上当时皇帝都带头清算张居正,张四维自然不会驳皇帝面子了。
这些原因,最终使得张居正的改革,落得个“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的悲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