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朱棣打进南京城搜出了大臣写给建文帝的密信,为何自己却不看将其烧掉?
4050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 的帝王心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 已经到了最后时刻,燕王朱棣从瓜州渡江,击败驻守在此地的 ,到达镇江。六月初八,燕军到达龙潭,距离南京仅60里,不日即将攻城。
此时,南京皇宫里的建文帝面如死灰,这场叔侄大战,侄子即将失败。作为明朝的 ,建文帝脑袋一片混乱,不知如何是好,问群臣的意见,大臣提出了三个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以 为代表的“固守派”提出的 ,建议死守待援。毕竟,南京城内还有20万兵马。只要能抵挡朱棣的进攻,等南方的援兵一到,就可以与朱棣决战。
第二种方案,以茹瑺为代表的“和谈派”提出的,建议派人和朱棣谈判,割地赔款都可以接受,只要朱棣退兵,再慢慢图之。
第三种方案,是当时朝中的“南迁派”提出的,建议建文帝带领群臣往南撤退,把都城定在云南等地,或者暂时投奔南方的沐氏家族,再图反攻。
纠结半日之后,建文帝首先排除了第三种方案,他作为明朝第二位皇帝,在还有希望的情况下,不愿意离开南京,因为太祖( )的陵墓在这里。
最终,建文帝优先选择了第二条方案,因为假如能通过谈判让朱棣退兵,无疑是最实惠的方式。于是,建文帝派遣 和茹瑺去见朱棣,结果朱棣不接受谈判。建文帝又派谷王朱橞、安王朱楹再次去见朱棣,朱棣此时已经稳操胜券,哪能轻易接受谈判,于是,建文帝只剩下第一种方案。
当时援兵未到,为了固守城门,建文帝让在京城的诸位皇室成员和功勋大臣把守各大城门。不料,六月十二日夜里, 的第四子徐增寿打算秘密打开左顺门,被其他人发现,徐增寿被殴打一顿后,交给建文帝,被建文帝亲手诛杀。
徐增寿的“投敌”行为只是王公大臣向燕王示好的开始,在金川门,李景隆和朱橞早就做足了准备,当二人看到朱棣的旗帜后,立即打开金川门,朱棣的大军一哄而入,南京皇城失陷。
建文帝自知大势已去,一把大火烧掉偏殿,从此消失。
当朱棣骑马进入南京城时,建文时期的朝臣们迅速分为两个极端,一方面,方孝孺、铁铉等人宁死不降,被朱棣诛杀。另一方面,解缙、 等人早早等在马路两旁,迎接朱棣的到来。另外,像李景隆、朱橞等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赏赐。
朱棣拜谒过朱元璋陵墓后,正式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不久,朱棣在皇宫内搜出了一堆文件。《 纪事本末》记载:
得建文时群臣封事千通。
这里的“封事”,指的是臣子给建文帝写的密信,类似于后期的“密奏”,因为上奏的内容不愿被其他官员看到,因此要封起来。所以称“封事”。
也就是说,朱棣在皇宫内收到了一千多封大臣给建文帝写的密信。这件事情,让那些建文遗臣们人心惶惶。若朱棣逐一追究,必将会再次酿成大面积流血事件。
朱棣拿到信后,看都没看,召来解缙等人,下达一个奇怪的命令。《明史纪事本末》云:
命解缙等阅视,凡言兵食事宜者留览,余有干犯者,悉焚之。
朱棣自己不翻看这些密信,而是让解缙等一批建文帝旧臣来整理,并且规定:凡是关于军事(兵)、民生(食)等事情的密信,都留下了,作为借鉴。凡是在信中攻击朕(朱棣)的,都烧掉。
不得不说,朱棣的这个处理,非常高明。当时方孝孺、铁铉、齐泰等建文帝的心腹大臣已经被朱棣处死,剩余的不过是一群小吏,朱棣若抓住这些密信不放,难免会再次引起官场震荡。所以,干脆把那些触犯自己的信都烧掉,让大家安心效忠自己。
在烧毁这些信的过程中,朱棣还不忘敲打大家,朱棣对这些建文旧臣说:
“尔等宜皆有之。”
意思是,写这些信的人,估计你们都有份,如此一问,大家都不敢抬头说话。此时,一个叫李贯的人对朱棣说:“臣实无之!”(绝对没有我的。)
没想到,朱棣对李贯的回答并不满意,朱棣说:
“尔以独无为贤耶!食其禄,则思任其事。当国危之际,近侍独无一言,可乎?朕非恶乎尽心于建文者,但恶导诱建文,坏祖宗法,乱政经耳!尔等前日事彼,则忠于彼,今日事朕,则忠于朕,不必曲自隐蔽也”
朱棣的这番话显示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高水平,他的意思是:不要以为你没给建文帝写信,就值得夸耀。吃着建文帝的俸禄,就应该帮他思考国家大事。当时建文帝处于危局之中,你们作为近侍,怎么可以一言不发呢?朕不会记恨你们曾效忠于建文帝。在今天之前,你们效忠于他,在今天之后,你们就要效忠于朕,不必隐瞒。
朱棣此言一出,特别是“尔等前日事彼,则忠于彼,今日事朕,则忠于朕”这句话,让这些建文时期的臣子们大松一口气,对朱棣的帝王心胸 。
事实上,朱棣进入南京后,的确诛杀了一批建文帝身边的高官。对于大多数的文官和小吏,朱棣并没有株连。因为朱棣从燕京南下,带的大多是武将,他需要这些文官继续帮他治理天下。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评价朱棣: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明成祖朱棣的政治、军事才能都强于建文帝,不失为伟大的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