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高句丽只是一个小政权国家这个地方为什么那么难消灭
1434
对 难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隋唐的两代帝王,都曾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攻打它,但因为各种原因,战争的结果完全说不上好,甚至还给这两个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那么为什么,隋唐两代都一定要攻打这个处在偏远辽东地区的国家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隋朝。开皇十七年(597),高句丽的平阳王联合靺鞨人攻击隋朝的辽西军事驻地,但是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这是高句丽人主动挑衅,那么作为强大 的 怎么可能忍受。于是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杨坚派出三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高句丽。但是正好赶上雨季,辽东的道路也不平整,所以十分泥泞,粮草供应不上且多发疫病。水陆大军遇到了风暴,人员大大折损。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派出去的三十万大军竟转眼间就死了十分之八九,这时正好高句丽的大王示了弱,所以这场战争便没有再继续。战争没有继续,但是给大隋王朝军事力量带来的消耗却是真实存在的。
之后到了 执政时期,高句丽又来再次挑衅,由此便拉开了隋炀帝 的大幕。隋炀帝召集了天下军队,企图一举拿下高句丽。但是这样大的人口流动,给国家和社会都带来了极重的负担,而且由于为了开战准备物资,隋炀帝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物资与民力衰竭,百姓难以生存。当一个老老实实的顺民,就会被朝廷压榨,反倒是做叛民还能有口饭吃,就这样,天下起义的人越来越多,大隋王朝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这样的危急局势下,隋炀帝仍然刚愎自用,频频御驾亲征。第一次御驾亲征在大业八年(612),由于隋炀帝的错误指挥,严重贻误战机,导致此次亲征失败。第二次御驾亲征是在大业九年(613),这时隋军已经兵力匮乏,朝廷甚至招募百姓为“骁果”,并且这时叛徒杨玄感因隋炀帝的猜忌而造反。以致隋朝政权内部一片混乱,所以这一次又失败了。第三次御驾亲征在大业十年(614),这一次征伐高句丽时隋朝内部更加混乱不堪,但隋炀帝仍然一意孤行,高句丽假意臣服,可实际上还是和隋朝作抵抗。也就是说,第三次出征也是无功而返。此时隋朝内部的力量已然涣散,可隋炀帝甚至还打算第四次出征,虽然最后未能成行,但也可见其昏庸暴虐。
可以说,隋朝想要灭高句丽与其本身的挑衅行为有关,不过更为主要的因素是隋炀帝不能审时度势,逞一时之快而导致频频败北。最后高句丽还在,但大隋王朝却已经被严重拖垮。仅仅这两个理由是不会让一个国家倾其举国之力的,哪怕是杨广那样的帝王,也是经过一番考虑的。
首先,高句丽地处辽东,虽然听起来非常的偏远,但实际上就在中原王朝的东北方。而且从 时期开始,高句丽就在不断发展壮大,当中原王朝稳定时,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割据政权;当中原王朝动荡时,他们便南下侵袭,对 造成极大威胁。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定时炸弹,为长远计,是一定要消灭的。
其次,我们知道,辽东地区的土地是极为肥沃的黑土地,而且有着大量的矿石资源。高句丽一代代的人在那里开垦,农业水平迅速提升,在农业社会时期这是综合国力提升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有着丰富的矿藏,在 是相当重要的,这对兵器的打造有着大大好处。既然如此,强大的中原王朝怎么会轻易放弃这块家门口的肥肉呢?
最后,高句丽这个国家人口众多,在隋唐时期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单纯 了,如果这个国家的人南下,对华夏民族的政治、文化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 的惨状没有人想要重演,因此,中原就绝不会允许一个这样强大的少数民族国家存在。
唐太宗李世民也因为这种种原因想要灭了高句丽,甚至御驾亲征。虽然最后没有彻底消灭,但也是收获颇丰。缴获了大量物资不说,还发现了一员大将,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
之后 ,接妥了来自隋朝两代帝王以及自己父皇的担子,他派出的军队在总章元年(668)九月十二日,成功攻入了都城平壤,平定了高句丽,并且在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高句丽的贵族、大部分富户与几十万百姓被迫迁入中原,融入华夏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了辽东,融入渤海国,再剩下的小部分融入 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这个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隋唐两代,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平定高句丽,起于隋文帝杨坚,终于唐高宗李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长远大计。平定高句丽稳定了中原王朝的东北边防;获得了富庶的辽东之地;弘扬了大唐国威。高句丽必须被灭,也必定被灭,毕竟他们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两个国家的轮番攻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