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冯道:先后辅佐十位帝王,五代时的不倒翁!
1396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冯道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时期,有这样一个人物,他在 、 、契丹、后汉、 五个政权中担任过宰相,先后侍奉辅佐过十个 ,被称为不倒翁、长乐老,这个人就是被 、司马光视为奸臣却受到 、 赞美的冯道。很多人认为冯道之所以能够“不倒”、“长乐”,是因为他深谙为官之道;有人甚至说他是阿谀奉承、 之徒。前一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后一种论断有失偏颇。关于以上两点在此不做细论,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冯道而言,出来混,靠的是文化。
冯道出生在一个“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他们这个家族的人一直没有脱离农业劳动,同时又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因此冯道从小就养成了温柔敦厚、 的性格,勤勉好学、孜孜以求的习惯。冯道长大成人时, 已经奄奄一息,几近灭亡,境内 ,各自为政,冯道的家乡就处在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统治之下。
学业有成的冯道不愿让自己的文化知识仅仅用来修身、养性、齐家,他有更高的理想,用 的话说叫“治国平天下”,用 的话说是“兼济天下”。于是,他凭借着满腹经纶成了刘守光手下的参军。刘守光不纳冯道等人的忠言,最终兵败身亡,冯道便逃到太原投靠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张承业。张承业重视他的“文章履行”,便把他推荐给晋王 任河东节度掌书记。
后来,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掉后梁在开封称帝,冯道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随后的 出身行伍,大字认不得一筐,所以对 的大知识分子冯道特别尊敬,一即帝位就把冯道拜为端明殿学士,一年后便让他晋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冯道引荐任用了不少有才识的孤寒士子,而对那些品行浮躁的“官二代”却都加以压制,尽管有一些人因此对他进行讽刺弹劾,但幸运的是明宗一直非常信任他。
从冯道的仕途经历来看,显而易见他是靠文化起家的,无论参军、掌书记,还是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都是以耍笔杆子为己任的职位,因此,他特别注重儒家经典的传播普及、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冯道开始做一件在中国印刷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他的主持和亲身参与下,后唐中央政府的文化部门开始用当时的新科技 印行儒家经典《九经》,这是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乃文化史上有着里程脾意义的文化盛事。《九经》包括《 》、《尚书》、《周易》、《春秋 传》、《春秋 》、《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九部文化巨著,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此之前,雕版印刷术主要用于印制 经文,正是冯道以罕见的勇气和深远的眼光开历史之先河,首次把这种新技术用来印刷儒家经典作品。经过书家端楷书写,能匠精工雕刻,第一批标准的经籍文本终于面世了。这些首次以雕版印刷的《九经》,像蒲公英一样散播到民间,“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大学者王帧语),为将来北宋时期的文化大繁荣埋下了美好的种子。
冯道成就了文化,文化也成就了冯道。
五代十国是一个谁有枪谁有发言权、城头大王旗不断变换的动乱时代,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多是字认识他、他不认识字的大老粗,但这些大佬都非常可爱,喜欢附庸风雅,重视并且重用有真才实学的文人才子, 的 、吴越的罗隐、 的韩偓、荆南的 皆为典型例子。虽然以上这几位以诗文著名,而冯道以经学见称,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靠文化出来”混”的。
冯道支持的雕版印刷《九经》开始于932年,结束于953年,历时长达二十余载,在此期间,冯道一直是中原知识界的领军人物、文化圈的一面旗帜,他也因此成了皇帝们极力推祟、努力争取的对象。每次改朝换代,新君登基,都会把“文化一哥”冯道召来授以高官显职,以显示新政府是一个尊奉儒道、施行仁政的政府,新朝廷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重视文化事业的朝廷。
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和冯道的经历极为相似的文化大名人,他就是著名词人和凝。和凝是扬名国际的才子,连契丹人都称其为“曲子相公”,他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文学才能得以在梁唐晋汉周这五个短命朝代一直身居要职,风光无限。
冯道深知文化于他的成就之功,他曾经对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之所以能有今日,并非由于别的,只是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上肯读书、爱读书的人太少了。
受入滴水之思,当以涌泉相根,冯道对文化充满感激之情,在雕版印刷《九经》、普及文化教育这一伟大事业上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公元953年五月,历时二十二年的《九经》雕印工作最终大功告成,了却人生宏愿的冯道在第二年磕然而逝, ,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