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朝掘墓人曹振镛简介他是怎么死的?
4641
曹振镛,晚清重臣,是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字俪生,号怿嘉,安徽歙县人。曹振镛是名门之后,勤奋好学,公元1781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六年中进士,后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不久之后便升至侍读学士。
曹振镛在乾隆朝还比较低调,他真正开始崛起是在嘉庆和道光两朝,嘉庆和道光两位帝王对其宠信极高,特别是道光帝时期,曹振镛可谓是平步青云,受尽皇帝信任。嘉庆初年,曹振镛升少詹事,授通政使,历任内阁学士,工部、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的时候,升至工部尚书,随后奉上命编撰《高宗实录》。为皇帝著书,那绝对是一个大功绩。一般而言,类似这种为皇帝编撰著书的,一旦书成,必定升官。果不其然,等《高宗实录》一完成,曹振镛便被加太子少保,调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嘉庆十八年九月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随又升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任军机大臣。成了军机大臣,进了军机处,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每日做的都是帮皇帝处理政务的工作。
嘉庆帝去世,道光帝继位,曹振镛更是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期。道光初年,晋武英殿大学士,军机本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又以平喀什噶尔功绩晋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道光朝,曹振镛受到的信任,满朝无人能及。当时许多人,在面对皇帝的时候,多数都会来曹振镛此处指点迷津。
后世对于曹振镛此人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说,曹振镛是清朝重臣,为官五十多年,清朝其他官员无人能及,其为官之道值得称道。但也有人说,曹振镛是个误国之人,正是因为他做了道光朝的“宰相”,才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曹振镛实际上是清朝的掘墓人。
曹振镛得到这样的评价,一是因为他是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老臣,为官时间极久。二是因为他的为官之道,在于“多磕头,少说话”。简单来说,就是以皇帝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一切跟着皇帝的脚步走,说话一定要精简,要对上位者胃口。
曹振镛的为官之道,是他为官五十多年,经过宦海沉浮总结出来的。照理来说,与别人本无关系。但是偏偏他身居高位,一生做到“宰相”,但却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在他当“宰相”的时期,整个清朝国家的官僚系统都是崩坏的。据说当时一些大臣,都会前往拜访曹振镛,请求其指点一二。而对于自己的后生,以及前来请教的人,曹振镛无一不是让别人少说话。特别是当御史台的官员前来时,还祝福别人,没事不要老上折子,弹劾这个,弹劾那个。御史官员,本来是谏臣,职责就是四处挑人毛病。如今让别人闭上嘴巴,皇帝和官员都看不到错处,国家如何不走歪。所以这才是曹振镛被称为掘墓人的原因。
除了这点,曹振镛还是有些成就的,比如主持了四次会试,是《会典》、两朝《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皇朝文颖》、《全唐文》的总裁官。承书谕旨及衙门奏章、翰苑进呈之文无不反复阅视,一字一句,反复斟酌,一点一画的错误,必予改正。甚至在嘉庆帝离开京都时,代为管理朝政三个月。
八十岁的时候,曹振镛递折请辞,这才算结束了自己五十二年的为官生涯。道光十五年,因病去世,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称其“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