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韩信为什么会被萧何追上?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
2951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追 的真相揭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什么韩信的命运会绑在萧何一人身上呢?实际上韩信的宿命还是掌握在他本人手里,萧何只不过是一个推注器,并不能起到最后决定性的作用。只是韩信两次重要转折恰好都有萧何的出现,所以后人对于两人的命运常常发出感叹,也替韩信感到惋惜,不过事实恐怕并非如此。那这次就来为大家揭秘这两人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韩信真的栽在萧何手里了吗?
(一)萧何追韩信的技术问题及谜底猜想
萧何去追韩信,并且成功追上,如果是算一个事件的话,挺明显存在至少两个技术问题——
第一是路线问题。
简单说,就是萧何怎么知道韩信往什么方向走了?
这个肯定很重要啊。
如果追错方向……当然,理论上,也终究会相遇,因为地球是圆的。
而在实操层面,如果追错方向,就基本没戏了。
另一个是能力问题——萧何算文臣,韩信是武将;萧何年长,韩信年轻;就算追的方向正确,真的就能追上吗?
关于路线问题,有三解:
其一,萧何预知韩信会往什么方向去。
其二,韩信以某种方式让萧何甚至还有别人,知道他往什么方向去。
其三,萧何看见了韩信离开,一直盯着追过去的。
非要再加一种可能性的话,就剩下萧何蒙对了。
无论哪种可能,都会遭遇能力问题。
不管怎么,萧何追对了方向,又是怎样弥补了能力问题而竟然很快就追上韩信了呢?
同样三种可能:
一是韩信的马或者骑术,不如萧何,甚至都不如。
二是韩信鬼打墙了,走着走着居然成了往回跑了。
三是——韩信在等人来追、追上。
同样,非要再加一种可能的话,就是——韩信跑着跑着改主意了,又往回返,遇上了追来的萧何。
两个问题,各有“三加一”种解答,排列组合得出的针对整个事件的理论答案,是十六个。十六选一,不是很容易哦。
笔者认为,十六种理论成立的可能情况中,现实最可能的一组答案是——在方向问题上,萧何对韩信的去向,是有一定预知的,再借助诸如侦查之类的手段,得以基本认定;能力方面,已然出走的韩信,并不甘心,但出于“ ”之类的简单原由或者比较复杂的多重因素,不想自行返回,于是等在半路,看看有没有谁追来。
如果是这样,从今天观念看,可不可以认为,是韩信“博弈”了萧何及其背后的 呢?
笔者认为,是的。
韩信,通过出走的方式,在与刘邦集团“博弈”。
那么,他赢了么?
表面上,就当时和紧后来看,也就是从萧何去追、追回、担保,到刘邦重用韩信、韩信获得自我实现舞台的这个动作链条看,韩信赢了;刘邦也赢了;简直可以说是“双赢”。
但往深点儿琢磨,往后来望望,真正的赢家,是刘邦,是萧何。韩信输了。输掉了性命。以及性命所维系的所有荣华富贵。
绝对点儿说——从被萧何追上那一刻起,韩信后来的命运,就注定了。
这故事,十几年前还在职场的时候,跟一些有本事有想法的并且有交情的年轻同僚分享过,核心想说的是——作为“雇员”,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或者目的,都不要、千万不要,跟“老板”玩欲擒故纵。那样,会像韩信似的——死得很难看。引申——走的话,就真的走了罢,哪怕就此埋没,总还能混个 ;不是真的想走,或说没有可以替代的去向,该忍就得忍,如果你是金子,谁也挡不住你发光。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悖论
跟萧何月下追韩信很类似,“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基本都是民间艺人加了很多主观私货的传说。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说,萧何其人,是要成就也就是“成”哪个人的话,那个人,只可能是刘邦,他的主公,终究能给他荣誉和财富的人;当然,还有他自己。
除外,他应该不会想去成就任何其他人。
就说追韩信这档子事儿,如传说和戏文所云,他苦哈哈追去,恬着脸把韩信劝回,担着政治风险给韩信做担保,是想让韩信自我实现,还是想让韩信的本事助力刘邦实现宏图?非要二选一的话,答案应该很显然吧。
所以,就算故事、传说,讲得都对,萧何之于韩信的所谓“成”,也并不成立。
再说“败也萧何”的“败”——说是因为相信萧何,韩信被骗入死局,遭残杀。
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话,是韩信临死前的慨叹。
前面说了,从被萧何追上的那一刻起,韩信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韩信真有本事,富于谋略,笔者猜想,最晚,在发现自己落入死局的时候,他前前后后也瞬间都想明白了。之所以抓着萧何慨叹,说起来,倒也还真是像在对刘邦表示“最后的忠诚”——我不怨你,我只怪萧何。
反过来,如果死到临头,韩信还认为一切都真的怨萧何,就说明他没脑子,至少也是政治脑残。果真如是,冒着挺韩信的人们把我活活打死的风险,想说——他死不足惜。
在那样的动荡时期,如此缺乏政治头脑而又处在较高地位的人,实在 。
这个可有可无的人,如果再有军事才能和相当的号召力,那就要除掉。而且,除掉得还得及时、彻底。
这里面,没萧何什么事儿。
就算萧何不“赚”韩信跌入死局,韩信也会死。而且,肯定拖不了几天。
追回韩信,是为了刘邦和自己;诱杀韩信,也是为了刘邦和自己。
如果萧何够聪明,追回韩信,不,应该说是出发去追韩信的那一刻起,就应该预测到有一天韩信必须要死。
笔者觉得,萧何是足够聪明的。不然,在那么凶险的时局中,辅佐着那么一位心机深险的主公,大体不会像事实发生的那样位极人臣而又能全身而退并竟然还“范以后来”。
(三)故事的娱乐和社会心理暗示功能
任何说法、言论,都是有立场的。
总的来说,传说那些故事的,编纂戏文的,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弱势一方或说被统治一方的立场上。因为那离他们更近。至少,他们自己会这样认为。
立场之上,再加文化水平、视野等方面的缺漏、不足、粗浅,鼓吹了悖论而不自知,也实在情有可原;说辞上出现“不符”的细节,也很自然。
举两例:
《 传》评书里讲,金国准备武装侵犯 ,要选帅,就以“举铁龙”为题——谁能把沉重的铁龙举起来,谁就挂帅。这不是开玩笑吗。一国军队之统帅,难道是要一名出色的举重运动员来担当么?。
还有一例,跟“追韩信”有关——戏文里唱, 曾跟反秦各路诸侯约定“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咸阳辅保在朝纲”。人家楚怀王说的是“破秦而踞其都者王关中”好么。这话里的“王”读四声,音同“旺”,为王、治理、统辖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哪路诸侯打败 并且占领其都城,就封邑关中地区。这跟“先进咸阳为皇上”是一个意思吗。楚怀王他自己只是称王,怎么能决定或约定谁是皇上呢?
几乎所有传统戏剧、评书、话本,都谓为鲜明地层级式表达出这样的立场:
帝王vs臣子,臣子正确、能;官vs民,民正确、能。
如前述,这样的立场,是基于编纂者、传说者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相应心态的。
如果这么讲还不甚清晰,对比一下或许就简单了——在评书里,“英雄”和“好汉”是划等号的;武艺高强,就算英雄、好汉;力气大,便是武艺高强……
这个逻辑,显然有问题,至少也是不全面。为什么会是这么个逻辑呢?因为,说书先生自己算不上英雄、好汉;他们认为,那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武艺或武艺不够高强;而没武艺或武艺不够高强,是因为力气不够大。
倒推一下,这个逻辑的社会性的心理暗示是这样的——如果我力气大些,就可能武艺高强;如果武艺高强,就可能位列英雄好汉。
顺着往上述层级式的立场去套——我是英雄好汉,我来自民间,我比当官的高明、作用大。至于那些帝王,他们之于“我”的最主要积极贡献,仅仅在于“ ”。
没错吧——传统的这这那那里面,帝王都蠢蠢的、笨笨的,不同主要在于能不能礼贤下士;能,则贤明,则将成大业;不能,则昏聩,则无所作为甚至会亡国。而礼贤下士的“士”,便是由于足够的社会心理暗示已经脱胎换骨的那个“英雄好汉”的“我”。
这看上去不复杂也不算矫情吧。
所以说,故事,主要是娱乐用的,顺便带些“悦己”的社会心理暗示。
不是贬斥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啊。绝对不是。
故事、讲故事,都是极好的;都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相信故事,愿意相信故事,也没错。
只是,别真的把故事就当事实、史实。
最好,也别因为愿意相信故事就刻意排斥“可能的真相”。
(四)韩信的宿命及成与败的真相
说回韩信。
去掉前面说的立场和社会心理暗示,尽可能客观、诚实、不忌讳、携带“怀疑智商”地,从追韩信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线路,看看韩信这个人,会发现,他的成与败,真的很宿命。
在有立场也有社会心理暗示的故事里,韩信,再早的 ,晚些的 ,还有不胜枚举的平民(布衣)出身的智慧型高人、帅才,都属于光环级人物,比一般的力气大、武艺高的英雄好汉们,要高一到两个层次。其中,笔者认为,被捧得最高、光环最耀眼的,当首推诸葛亮;韩信,则是有争议的人物。
争议不在于他是否有本事,而在于他是否真的忠诚。
故事们普遍抱这样一个观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的是帝王一旦成事,就会戕害忠臣良将。韩信,或许不能很绝对地说是忠臣,但肯定属于良将。统治者们差不多都是 没良心的玩意儿。能遇见像阿斗那样信用、尊崇忠心而有能的老臣的,实在不多见;阿斗之所以能做到,也不是因为他有多“贤”,而更是因为他笨。
其实,阿斗不笨。正如刘邦也并非绝对没良心。
倒真的是阿斗其实并不待见诸葛亮。这个随便查查资料就能有印象——诸葛亮死后多少年阿斗才给他树碑立庙。
相对应地,刘邦杀韩信,更是为了安全,而非简单的没良心。
错了吧?
韩信不是刘邦杀的吔。是萧何骗他入局,由 ( )主谋杀死他的吧?
也许是。
就算是,也有个不争的事实——杀韩信的时候,刘邦健在。
健在的刘邦,是开国 。吕雉是他老婆。萧何是他的助手、首辅大臣、铁哥们儿。
如果没有他的默许甚至授意,萧何会听吕雉的吗?
如果没有他的默许甚至授意,借吕雉八个胆子,敢杀韩信这么重量级的人物吗?
回到追韩信那时候——前面说了,年长的文臣萧何,之所以能追上韩信,必须解决线路和能力两大技术问题。线路上,更可能是萧何预知或基本预知韩信的去向,并由侦查之类手段确认。能力上,极大可能是韩信在等有人来追回他。
作为把政治生命和全部未来都寄托在老板身上的高级打工仔,萧何的 ,绝对都是为着刘邦着想,而不是同为打工仔的韩信。
在此前提下,有本事的韩信,有本事并且十分迫切想要自我实现的韩信,走掉了,会去归隐山林吗?如果不会,他会去哪儿?说明白点儿,他会再去投奔谁呢?
不管他会去投奔谁,都有可能让那个谁增添强助。我的汉王(刘邦)是要得天下的,自然对手越少、越弱,就越好。如果放了韩信去投随便谁,不是等于给自己使绊儿么。
这么一想,是否还会单纯认定,萧何去追韩信,仅仅只是想要把这个能人追回么?肯定没有第二方案么?
有没有一点点后脖颈子发凉的赶脚?
再说韩信的“等”。
前面讲了,或许可以在有些事情上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情境,跟老板博弈,但不要玩到欲擒故纵的程度。
韩信等萧何来追,在笔者看,跟姜太公渭水垂钓,很是仿佛,都多多少少带点儿投机色彩。相比而言,韩信的表达,更坦率些。
一个雇员,跟雇主玩这种心机,无论如何是要不得的。无论如何是要记账的。本事越大,越要不得,也就越得记账,越须在适当时候清算。
这个,我觉得,不用刘邦吕雉这样没良心的多少谋算,萧何就会预设好的。如果是,追去的第二方案,几乎肯定存在。并且,应该被武装到具有高度可行性。。
阴谋论地想,韩信本人,未必不会对这场博弈的阶段性结果和最终结果,没有预判。
如果他只是想到欲擒故纵后的自我实现,而完全估计不出会被“处理”掉,就如前述,他死不足惜。甚至可以说——该死。
很可能不是这样的。
他很可能预估到了最后的结局。
预估到了,老老实实去上萧何的当,去扑向死亡,而不是奋起兵戈、与知遇的主公一决高下,倒显出了真正的聪明或说智慧——我不反。我受死。不就是死吗,谁又能真正躲过。我这样死,更会长存自我实现的果实;我反了你,就成了叛逆;这笔账,我算得过来。
笔者妄揣,真相,可能是这样的。
妄揣的根由,就是那句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时候的慨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者简介】 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