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兵马俑制作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八千兵马俑八年纯手工制作
4769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07年 刚死后第三年,起义军灭了 ,随后便杀进了秦始皇的墓室里,愤怒的起义军摧毁了这座陵墓,兵马俑几乎被破坏殆尽。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俑作为古代墓葬的一种陪葬品而出现,秦始皇兵马俑是制成兵马形状的陶俑。是秦 陵的一部分陪葬坑,在已发现的三座俑坑里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
从挖掘出土情况来看,这支陶土制的军队配备完整的战车战马,其中有步兵文官、弓箭手排列整齐的队列,三个坑共收纳了8000件兵马俑,曾有外国专家使用现代科技面部识别软件,对一百组兵马俑取样实验分析,经过仔细对比分析的结果竟然是:这一百张面孔竟 ,无一相同,每张脸上都展现了完美独特的个性。将支离破碎的兵马俑复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宛如一张巨大的拼图,需要花费几世代的时间才能完成。兵马俑被严重破坏碎成了近两百块碎片,几乎找不到完好无损的手或头部,目前已有一千具兵马俑得到复原,还有三百具被摆放在一旁,等待修复。还有多少具藏于地底深处,无人知晓?
8000个泥人兵俑是皇帝手下的真人战士模型,还是制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创造出八千个陶俑,使得兵马俑的制作工作比看起来要困难得多,因为它是一次不允许失败的尝试。
根据 学家的考察依据,秦兵马俑坑的修建时间有四方面依据。首先,兵马俑坑中出土了一批带有纪年的铜兵器,最晚的铸于公元前228年,据《 ·秦始皇本纪》记载, 墓的大规模修建是在统一全国后,这就说明这些兵器放进兵马俑坑的时间不会早于秦始皇十九年。这一年距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仅差七年。其次,在兵马俑的铺地砖上发现了一批“都”、“宫”等印文。“都”是都船的省称,“宫”是宫水的省称。秦统一后大规模地进行宫殿建筑和陵园建筑,都船、宫水所属的制陶作坊,就是这时出现的。
再次,修建兵马俑坑初步推算共用木材8000多立方米,这些巨大的松柏木来自四川、湖北地区,这也只有统一全国后才能做到。最后,三座兵马俑坑和一个未建成的坑挖掘土方量可达126940立方米。由此,考古工作者推算出兵马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到公元前209年被迫停工,前后费时10年左右。在当时铁器还没有普及使用的年代,先人们是用什么样的智慧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这规模宏大,让世人为之惊叹的艺术品呢?
制作陶俑的第一步,就是找到适合制作陶俑的大量的土。而且这种土的特性要足够坚韧,经过不断搜寻对比,在离兵马俑17公里远的地方,找到了能制作兵马俑的土,这种土被称为红胶泥。制作数量庞大的兵马俑,需要大量的红胶泥。对于秦始皇的工匠,找到合适的粘土将会解决第一个大的问题,但他们面临的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地制作 的兵马俑?
秦始皇下令他的武器制造者在成品上签署他们的名字,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物勒工名。 们在兵俑身上辨认出了他们的名字,在每尊陶俑最隐秘的地方都能找到制作者的名字。签名是为了让他们的管理者与上级检查他们的工作,如果事情不是很好,可能要求他们去重做,最坏的情况则是要么坐牢,要么被斩首。古代的工匠们开始工作时,就知道了这工作的规则,一旦不成功就有死的规矩,所以势必全心投入。强硬的管理制度解决了这项艰巨任务工程的诸多问题。
但是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现代的复制品制造者已经知道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批量生产。将粘土压入模具,等上两三个小时,黏土就会变硬,去掉模具,用木棒支撑着泥土的躯干,再让工人们进行细节雕刻,用单独的模具分别制作头、手和脚。把泥佣各部分放置10天到2周自然变干,然后分别放在窑中点火烧制。复制品制造者已经知道,如果整尊雕像一次性通过模具完成,它会在没有变干之前,因为自己的重力而自行坍塌,然后即使没有坍塌,也会在窑中充满热气而爆裂(空心结构)。另一方面模注批量生产,可以制作同一款型成百上千的雕像。二千年前,秦始皇的工匠可能也知道,模塑成型是高效大批量生产的关键。
古代兵俑的制造者一定是通过使用模具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吗,就像现代兵俑制作工艺一样吗?专家们在对残损破碎的兵马俑的躯干上有了新的发现,这些兵俑内部的纹理提供了关于兵马俑是如何制作的非常重要的信息。粘土层的内部痕迹说明了黏土是如何形成的。泥条是一圈一圈的盘绕上去的,泥土盘绕粘合的痕迹非常明显。这些证据无疑表明,最初的兵马俑并没有采用模具压制而成。模具只是用来制作手、耳、头等部位发挥作用的。所有八千个兵马俑的模型都是一个个用手工制作的,而且这些技术对他们的时代来说是革命性的。
古代的工匠们使用的方法很简单,他们把粘土摔打,直到变得柔软,然后卷成条状,然后他们把泥条一圈一圈向上盘绕。这种方法称之为泥条盘筑法。秦始皇的工匠是中国第一批用这种方式制作雕像的人。盘筑法每年制造超过七百个雕像,似乎相当费力。这有多难呢?考古学家们决定验证一下。用这种古老的方式制作出一个陶俑,结果用了一个月。这种工艺的核心是面对一个180厘米高但只有两厘米厚的中空雕像,必须保证它不会因为自己的重力扭曲或崩溃,当泥条螺旋越盘越高,这种危险越来越大。用木棒支撑这个雕像是有帮助的,但唯一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停工,然后让泥条慢慢自然变干,再继续往上盘,停工的时间必须足够长,又不能长到让泥土干裂。
现代复制品用模型制作一个兵俑需要10天到2周的时间,古代的盘筑法制作则要花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那么,为什么秦始皇的工匠,古代的制作师傅要选择盘筑而不是模塑成型。因为模注成型可能是反复制作同款雕像的最好方法。但是要制作8000个不同版本,盘筑法是最好的方法,模型制作只有反复地复制同一款型才会更加有效率,这不是古代人的目标,他们用盘筑的方法来处理,容易做出千秋百态的兵俑,不管它是胖还是瘦,高或矮。他们的目的是创造一群不同的人。盘绕虽然会让每个兵俑更有特色,但这工艺很耗时间。
只有一个方法能加快制作速度,专家们认为,建造兵马俑的方式和建造巨型陵墓是一样的,就是使用大量人力。考古学家在兵马俑上发现了八十七个不同的名字,因此推测有八十七位大师级工匠主管负责制造它们,每个师傅带一队学徒,每队有10名学徒,至少有87队,有近一千名工人。平均每队每个月完成一尊雕像,每个队每年都能完成12尊雕像。所有的八千只在8年之内就可完成。
但如今的复制品制造者知道,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并不能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一个可能会毁掉他们生产计划的问题。在中国北方,冬季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而夏季气温升至三十五度。极端的寒冷和高温会让这些兵俑变硬之前就损坏。现代人认为二千年前使用的盘筑法在这种温度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兵马俑制作的理想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没有现代供暖和冷却系统的帮助,古代兵马俑工匠面临着一个严酷的选择。要么找到一种方法,让他们的车间全年保持20度,要么在一年停止工作6个月。这个问题古人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专家们大胆推测,窑洞冬暖夏凉,是制作兵马俑的理想之地。窑洞的常年温度都保持在15到25度之间。他们在窑洞里雕刻了兵马俑,烧制时就封住窑洞口,把它变成一个窑炉,就能直接烧制。现代秦俑复制者们经历的困难失败和探索,使我们尽可能地接近那些在古代秦俑制作者所面临的挑战。短短10年时间里造出8000尊不同的兵俑,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