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2842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抄书现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前言:

纵观古代文人,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庶子,他们都很热爱抄书。

从 ,到书圣 ,再到大文豪 与史学家司马光,他们都习惯在闲暇之余抄上几遍书。如中学课本中提到的宋濂,便是堪比“人型打印机”的抄书能手。

image.png

宋濂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分享自己的抄书经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显而易见,宋濂抄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在更早的时候,古人大规模抄书,其实还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各方面的影响。

一、古代佣书业的发展简史

所谓佣书业,即图书文献再生产与出版的行业。

当时,多数人的文化生活都与佣书业密切相关。尽管他们参与这个行业的目的不尽相同,或收藏、或学习,亦有牟利。但在印刷技术落后的古代,佣书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便是抄书。

(一)先秦萌芽

在先秦时期,佣书业虽有出现,但规模不大。

在夏商周时期,知识与文化始终掌握在官学手中,有资格接受教育的,都是贵族子弟。此时知识都未普及,何谈佣书之业?

到了 时期,由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导致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以致 的局面逐渐形成。

可即便如此,受频繁战乱的影响,佣书业依旧不景气。只有士阶层在游学期间有抄书行为,但并不多见。

image.png

(二)成于两汉

直到西汉建立,佣书业才得以快速发展。当时,封建社会初步确立,国家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官府也积累了不 籍与文献。

为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典籍,防止其意外散失,官府便命人将它们逐一整理,并分别保管在不同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典籍需要重新编纂、整理、备份,这也意味着官府需要大量人力来进行抄书。

在 就有 “投笔从戎”的故事。

据《 ·班超传》记载:“(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班超“投笔”,便是说他早年以抄书为生。

由此可见,两汉时期的佣书行业,参与者主要只有两个,即官府与抄书人。

image.png

(三)兴于魏晋

东汉末年,豪强士族集团开始崛起,这些豪族深受 经学思想的熏陶,多是 。因此他们有一定经济能力也乐意去雇佣他人抄书。

东吴名臣阚泽,是当时的大儒。

他年轻时“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不难猜测,雇佣阚泽抄书的机构,既然不是官府,那便极有可能是豪族世家。

同时,这种为私人之家抄书的风气,也颇为普遍。而这些雇人抄书的人,其身份除了是豪族士族以外,还有可能是私人藏书家或者书商。

据《 书·祖珽传》记载:“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

这里提到的《华林遍略》乃萧梁所编,共有七百多卷。可藏书人竟然能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便将其抄写完毕。

可见这绝非是一人之功,而是多个抄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 时期的佣书业,拥有极为可观的市场前景,且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四)变于唐宋

隋唐以降,佣书业逐渐落幕。从相关史料来看,关于佣书的记载只有区区几条。取而代之的,则是印书的记载。

究其原因,主要为佣书的主力军不再是抄书人。抄书人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家境贫寒,二是有文化修养。这类人也算是士族阶层,因而他们颇受世人关注。

而隋唐以来,印书逐渐取代抄书,这让佣书业逐渐与士族阶层脱离。再加上雕版印刷的初步诞生,人力资源得到解放,以及 经济逐渐繁荣,多数士子不再依靠抄书为生,导致以抄书为主的佣书业也随之逐渐归于平静。但不排除有一些不适合雕印的书籍,仍然需要人工抄写。

image.png

古代抄书匠书法欣赏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唐宋到元明时期,抄书的风气依旧流行。尤其在宋明之际,抄书现象广为流传。但是以维持生计为目的的抄书不再是主流。

二、抄书现象的历史原因

从古代佣书业的发展简史来看,抄书现象在古代广为传播,离不开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是官府机构的支持。

自佣书业出现,官府便主动承担了推广抄书的主体。文化可以强国,所以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典籍的继承、编纂与保管。

尤其在 ,在重文抑武的思想倾向下,官方曾多次组织编纂大型类书。这种书籍,虽然体系庞大,但不适合雕印。因为这些书籍是对一些古籍的重新编纂与整理,这会导致一些词条将会被打乱。

这么一来,只有抄书才是最为妥善的办法。于是在此时期,出现了《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以及《册府元龟》四部大型类目的“百科全书”。

其次,便是个人谋生所需。

只要佣书业存在,那么抄书现象便有一定市场。虽说唐宋有不断进步的 ,但依旧不排除一部分寒门子弟为了维持生计,选择进行抄书。

最后,是古代私学的蓬勃发展。

前面提到,有大批寒门子弟加入了抄书这个行当中。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古代私学的蓬勃发展。前面提到,西周时期“天子失官”,以致学风下移。因此古代私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它促使了中国一大批伟大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诞生。

image.png

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迎来第二个乱世。

虽称乱世,但也是文化发展的 。在这一时期当中,各种思想学说的交流与碰撞,使得私学教育再度蓬勃发展。

由此一来,大批寒门子弟虽然很难得到晋升之路,但他们至少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

换个角度考虑,正是因为士族垄断了仕途,导致寒门士子无法顺利入仕。这些才子为了生计,只好回到家乡开设学馆,以招收弟子为生,顺便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

也正因如此,社会中才会涌现出大批寒门才子,从而为佣书业在此时期的繁荣,打下一定人才基础。

三、抄书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再回到文章开头,宋濂家境贫寒,但为了获取知识,他只好向藏书家借阅并抄写,以完成自己的学业。

说到这,难免有人会问:宋明时期的印刷术,在不断进步。但此时期的抄书现象,为何依旧频繁呢?

image.png

(一)抄书是学习的常见方法

实际上,宋濂的事迹便说明了其中一个原因:抄书已经不再局限于维持生计,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通过抄书,学子们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宋陈思在《书小史》中记载:“ ,字彦和,吴郡人。居贫,以佣书自业,写毕便诵,涉猎文史,通杂艺。”由此可见,古人将抄书当成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抄书的过程中,学子能眼、手、脑并用,从而起到加深印象的功效。

当然,抄书不仅能锻炼记忆力,还有助于文人练习书法。这就像现代人临摹字帖一样,古人喜欢抄写唐诗宋词或其他经典文章。

司马光在编写《 》时,参考许多史料,并将它们亲自抄写下来。哪怕是草稿,司马光都写得工工整整,以书法的规格对待。一本书写下来,司马光的书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另外,司马光此举不仅是在练习书法,更是在磨炼他的端正态度,这同样是一个史学家在作史时应有的严谨态度与 的精神。

image.png

(二)印刷术的成本不低

从唐代的雕版印刷,再到宋代的活字印刷。虽然宋代的印刷业已经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印刷术的成本,依旧比较昂贵。由此可见,印刷术不仅工艺复杂,而且需要一定原料,因此它多用在商业用途。

而对于一些孤本或者小众书籍,它们没有什么市场,所以书商自然不会投资去印刷。而一些大型书籍虽然也可以刊印,但所需量不多,采用印刷也同样耗费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手工抄写不仅方便,而且更加节约成本与时间。

(三)藏书业的蓬勃发展

结合相关史料发现,抄书现象同样与藏书业密不可分。至宋元明之际,由于学院的出现以及私人藏书之风愈发流行,导致抄书现象也随之继续“火热”。

且与上述原理相同,藏书家在收藏一些珍贵典籍时,也通常采用手抄,以免去印刷过程中的写工、刻工、印工、装订等复杂步骤。换个角度来看,能被藏书家收藏的书籍,也肯定不是什么“大路货色”。

另外,藏书家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积累。他们藏书的目的,不像现代人这样,只是充个门面。实际上,大多数藏书家都对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获取到典籍后,需要在抄写的过程中完成对原本的校订与勘误。

image.png

民国著名藏书家张钧衡所的藏书

在有些时候,为了方便自己理解,藏书家在抄书的过程中还会选择“做笔记”与梳理词条,以方便日后温习与查找。

当然,并非每个藏书家都有丰厚的家底。因此他们在购置图书时,也会遇到自己买不起的珍贵孤本。而为了得到这些书,他们通常以折价的方式换来抄写的机会。

由此观之,宋代藏书业的发达,也是促进抄书现象频繁的又一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煤矿是怎么形成的?煤矿需要多少年才形成?

煤矿是怎么形成的?煤矿需要多少年才形成?

康熙杀掉顺治的心腹太监,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康熙杀掉顺治的心腹太监,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扶苏为什么看到圣旨就自杀了扶苏为什么不怀疑诏书的真假

扶苏为什么看到圣旨就自杀了扶苏为什么不怀疑诏书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