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赵国换将有机会打赢长平之战吗?

1704

发布:2024-10-04 19:01:47  来自 纨绔の少年 觅知友会员

的名气如此之大,大约懂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一点,但大家只记住 的无能, 的残忍和赵母的精明,很少有人想到,如果赵国赢得这场战役,会怎样的改变历史。

在历史上,赵括与 都是言大而夸的人物,放在帷幄之中或可 ,但疆场搏杀,临机制变,则非其所长,不过,马谡毕竟是诸葛武侯所栽培,而赵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小人。这点赵母看得很透彻: 当大将时,以身许国,从不过问家事,与士兵 ,君王的赏赐全部送给部下,而赵括当上大将,金银财宝都运回家里,每天求田问舍,不理军务,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求田问舍本身不算大问题,秦国大将 也玩过这个把戏,当年 为了伐楚,把倾国之兵交与王翦,王翦为免猜忌,只好求田问舍,装成胸无大志的样子。赵括手握40万大军,所处地位跟王翦差不多,当然需要一点韬晦之计,可惜他是来真的。照理说,像赵括这样的轻俘小儿,稍有阅历就能看出并非将帅之才,而赵孝成王竟然把国家命运交给他,说明赵括的嘴皮子确实好使,当年父子斗嘴,问倒老爹不算,如今还忽悠了赵王和满朝文武,估计今天参加“赢在中国”,也能顺利拿到风投。

其实,小人未必不能成为 ,但必须拿出责任心,求田问舍可以,体恤士兵却是必须的,否则何以上下一心, ?《 》开宗明义就说:兵者,国之在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赵括把书本上的战争看得太过容易,比起白起的谨慎小心何止天壤之别。赵括如果真有心眼,正好把求田问舍、不理军务当成一种掩饰,诱使屡胜而骄的秦军失去警惕,然后寻机破敌。

从当时的情况看,秦国劳师远征,补给线暴露,侧翼又受到韩国和魏国的威胁,因此急于决战。赵国主帅 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坚守不出,他的防线从丹河东岸,北到丹朱岭,南到高平、晋城交界,正面只有40公里,平均每公里正面超过1万人,这样大的兵力密度即使白起也很难突破。赵括继承廉颇的战术拖死秦军是有可能的,但变数也很大,假如故示虚弱,在防线上打开一个口子,放秦军进入谷地,胜利会更有把握,相反放弃预设阵地,主动寻求与秦军野战,看似积极,其实是无谓的冒险,一旦失利,满盘皆输。

 廉颇的    式战术

千百年来,廉颇一直是个争议人物,传统史书对他评价很高,甚至与白起、王翦、 并称“ ”,但廉颇并没有什么耀眼的战功,主要是赵惠文王时期,数败齐军,一败魏军,在这份相当单薄的简历上,唯独没有与秦军交手的记载。名将都有自己的风格,廉颇的指挥风格是什么?坦白的说,在长平之战前根本没人知道。

大多数人对廉颇的了解始于“将相和”的故事,而在长平之战基本成型,历史上的廉颇是以一个老将的面目出现,重守轻攻,似乎魄力不足,这种缺乏“亮剑精神”的性格在今天会引来很多批评。上党失陷后,廉颇有三种选择:收复上党、徐图进取当然最好,可惜并不现实;放弃上党,撤兵返国等于逃跑,亦不可行;因此廉颇只有固守待变,他执行的是一种弹性防御战术,精心构筑了主阵地,设立了很多前哨据点,特别是让裨将赵茄在外围进行威力搜索,目的是探知对方虚实,为全面反攻做准备,这可能是对齐、魏作战经验的一种总结,然而秦国用兵威猛,岂是齐、魏可比,一上来就是泰山压顶,根本不给喘息之机,一连串激烈的前哨战让赵军损失惨重,几个据点全部丢失,赵茄阵亡,廉颇的弹性防御被打得稀巴烂,又找不到解决之法,这才转为消极防御。

古罗马也有类似的情况,公元前218年,号称欧洲四大名将之一的 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在特雷比亚河畔大败罗马人,次军又在特拉西梅诺湖取胜,为了对付不可战胜的汉尼拔,罗马新任统帅费边?马克西穆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战术,罗马军队刻意与汉尼拔保持距离,而不断袭击他的补给线,当汉尼拔准备从资源耗尽的坎帕尼亚撤退时,他发现所有的隘路都被费边封锁了。如果换成一个二流将领,这可能会演变成一场灾难,但汉尼拔还是用诡计逃出了陷阱。费边战术实际上是一种侧翼作战理论,强调用不断的机动,在不进行正面交战的情况下保持心理威慑,配合小规模袭扰和切断补给线,争夺战略主动权。

在西庇阿成长起来以前,费边战术是有效的,虽然这损害了罗马的威望,但总比再来一次坎尼灾难要好。相比费边,廉颇的被动防御缺乏积极的成分,他没有试图切断秦军的补给,也没有进行任何诱敌的机动,只是依托筑垒阵地固守。在秦强赵弱的总体态势下,这种单纯相持不会有什么效果,当然这也不等于说秦国就愿意打持久战,总之历史没有给廉颇证明自己的机会,因为他很快被赵括替换了,我们更愿意相 廉颇的消极是在等待机会。

这种机会未必没有,一种可能是韩、魏参战,虽然秦国在外交上作了极大努力,但三晋联合仍有可能,而且会使秦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另一种可能是秦军耐不住性子,开始猛攻赵军大营,这是廉颇最期望的,也意味着秦军打光了所有底牌;对赵军来说最好的一种情况是,秦军久攻不下,轻视赵军,分兵去攻占附近城池,这几乎是把胜利送上门了,但很难想象白起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怎样促使秦国犯错误,这才是廉颇要考虑的问题。

 突围

传统史书中的长平之战相当简略,其中最大疑问是战役后期的围歼战,我们都知道,冷兵器时代包围一支45万人的部队是相当困难的。长平的主战场在丹河两岸,是一块类似矩形的40平方公里区域,东、西、北三面环山。秦军的大本营在光狼城,白起加固了纵深阵地,把赵括诱入以韩王山为中心的丹河、小东仓河之间的三角地带,那里有赵国早前修建的石长城,也是个无法施展兵力的鬼地方,只能 。

现在很多人倾向于把长平大捷看成是秦国强弩的功劳,臆想出各种可笑的场面:赵括和他的大军像割草般被密集的箭雨放倒,手持戈矛的秦军方阵如黑云般压向敌人等等,且不说秦弩对赵弩有没有这样的优势,最起码这已经构成了对一代名将白起的严重侮辱。长平的功劳属于白起,而不是某种武器系统,白起把赵军分割为缺点明显的两个部分:赵括的主力人多无粮,另一部分人少粮多,两个部分要靠自己的力量突围都有困难,这是取胜的关键。当然,赵括的无能也起了很大作用,根据史书中含糊不清的记载,赵括被围之后没有马上反击,而是就地防御,可赵军无粮,固守有何出路?46天后,他才组织突围,为时已晚。

包围如此庞大的军队,即令白起也是第一次,赵括如果第一时间全力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秦军收紧口袋,秦昭王组织的河内民兵赶到,仍然有机会。白起那支3万人的奇兵孤零零横亘在赵军主力和留守部队之间,缺乏补给,腹背受敌,它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这是长平之战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键因素。有人认为,第一支秦军2.5万人是沿端氏河经仙公山和丹朱岭进入赵军后方的,他们肯定依托早前的长城作为阵地,另外5000骑兵在泫氏强渡丹河,沿小东仓河向北进至秦关,与前一支军队会合,封锁了由长平到秦关一线,来自河内的民兵控制了通往邯郸的道路。赵括可以摆出继续向丹河西岸突破的架势,吸引秦军主力,然后集中精锐返身对付据守石长城的秦国奇兵,重新夺回主动权。

 赵孝成王御驾亲征

生死存亡的战略决战,很多君主都选择御驾亲征,秦昭王不是就甘当民兵司令支援白起吗?而无所作为的赵孝成王稳坐邯郸,坐视主力覆灭,自然免不了挨骂。

其实,御驾亲征这事,也不是有胆量就行,还要看天时人事。西汉时 不听娄敬的良言,跑到边境去打匈奴,结果引出个白登之围; 时,辽国打上门来,主政的 力排众议,保护 上了前线,挽救了北宋的江山; 时,瓦剌犯边, 王振力主皇帝亲征,结果50万大军在土木堡 ,要不是 坐镇北京, 可能就亡了。

赵孝成王御驾亲征,必定与秦昭王的河内民兵碰面,胜算如何?我们先看看兵力对比。 末年,承平已久的河内郡也只有50万人口,战国时不可能超过20万,16岁以上的男性最多8万。赵孝成王的家底也不多,邯郸的守军只有10万挂零,还有30-40万城市平民,他可以把正规军全调出来,武装平民守城。从距离上看,邯郸到长平直线200公里,强行军5天可以赶到,时间上确实来得及。然而,10万赵国正规军能不能对付8万秦国民兵?

硬拼肯定不是办法,何况秦昭王还在河内坐镇,仗打到这份上,双方的神经都很紧张,赵孝成王不妨用疑兵之计,虚张声势,多路推进,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对外号称调动防御匈奴的北方大军增援长平,乘秦国的民兵惊慌,一战可破,通往长平的道路一旦打开,不仅白起的阻援计划破产,他的3万奇兵陷入夹击之中,赵军也许能扭转颓势。

 合纵抗秦

从 开始,合纵就没有成功的记录,但仍然让秦国恐惧。长平之役,秦军深入晋中腹地,不仅威胁赵国,各国也如芒刺在背,秦国花了很多力气稳住韩、魏,旁观的齐王建和楚考烈王仍然派出了援兵,可惜顿足不前。赵孝成王的最大外交败笔是让郑朱到秦国求和,示弱于人,自乱阵脚,如果采纳虞卿之议,形势尚未可知。虞卿对当时的形势看得很准,他知道秦国东进,韩国首当其冲,但韩国没种,不可能也没有力量与秦国抗衡;齐国是秦国 政策的重点,齐王建又事秦唯谨,不能指望;魏国表里山河,自 以来称雄中原,如今虽然没落,国内有识之士仍然支持合纵;楚国在遭受 的浮江攻击后,国力大不如前,但复仇之心从未停止。

秦国一向喜欢玩弄诡计,赵国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人到秦国当庭大骂,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给各国使节看看,同时派舌辩之士分赴楚、魏、燕、齐等国, 游说各国合纵抗秦。史书记载,秦国当时已有各国合纵成功,马上从赵国撤退的预案,只要合纵一成,长平之围自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苏坦妹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她?

苏坦妹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她?

晚明猛将刘綎:平定杨应龙之乱,最后怎么死的?

晚明猛将刘綎:平定杨应龙之乱,最后怎么死的?

曹丕灌醉曹植想陷害他,结果反而还救了他

曹丕灌醉曹植想陷害他,结果反而还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