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勋本是戍守桂林的军人,为何会发动兵变?

3874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庞勋之乱。

导语:朝廷的军队,他们的职责就应该保家 。可是在 朝,却出了一件奇事,戍边桂林的徐州戍卒,发生了兵变,史称“ ”,又称“庞勋之乱”。

这场叛乱历时一年有余,波及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六个省份,虽然后来在朝廷的围剿下被平息了,但是这场兵乱的前因后果却值得人们深思。

一、接受任务

公元860年(唐懿宗咸通元年),安南引 攻破交趾城,后被唐军夺回。三年后,南诏又攻破交趾城,唐军被迫退守岭南。得到战报的朝廷只得组织军队,兵征南诏。

征兵令下达后,公元863年,朝廷在徐、泗地区募兵2000人驰援安南,其中分出800人驻守桂林。

公元866年,骁卫将军、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高骈率领朝廷军队大破南诏军,收复安南,从此南诏与 再无大的战争。

南方的战事平息了,但还得有军队驻扎在那里,保证边境的安全,于是这个戍边的任务,就落到驻守在桂林的800徐州兵的头上。

当时朝廷给他们下达的任务是三年一换防,也就是说,这800戍卒在三年驻守期满之后,朝廷另募新兵换防,这些戍卒到时候就可以返回家乡了。

当时这些兵都统归徐泗观察使崔彦曾管辖,而具体带兵的,为都押牙尹戡、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

这些人带兵之人平日里凶残暴虐,对士兵动不动就是体罚,引起士兵的普遍不满。可是这些戍卒为了能按期回家,对军官的残暴是一忍再忍,目的就是想熬满时间,好回家和妻儿老小团聚。

可熬来熬去,三年期满了,崔彦曾却找出各种理由,将他们强留了下来。

评点:

说好的三年之期,就这么泡汤了。

这是朝廷对士兵们的第一次违约。此时的边兵心里那个失望,无以言表。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对这些归心似箭的士兵来说,在边关简直就是度日如年了。

心里头虽然有火,但戍卒们为了能安全回家,他们忍了,这一忍又几近三年。

此时的兵营里,到处都弥漫着怨气;士卒们就像一堆干柴,有点火星就能点燃。

image.png

二、再一次的食言,引起兵变

盼星星盼月亮,一晃快六个年头了,士兵们已是身心俱疲。他们都在心里默数着,快到期了,快到期了。

在苦日子快要熬尽时,戍卒们纷纷提前向上司请求,履行当初的约定。

但他们的请求换来的,是使他们大失所望的决定——崔彦曾以回家的军费不够为由,要求他们再滞留一年。

多年的苦熬,久久的期盼,竟换来这么一个结果,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声晴天霹雳!

这些戍卒不再相信崔彦曾的鬼话,此时激愤的情绪弥漫着全军。

在此情况下,都虞侯许佶、军校赵可立、姚周、张行实等人,开始秘密酝酿兵变,他们杀了监视他们的都头王仲甫。

杀死军头后,大家公推颇有人望的粮料判官庞勋做他们的首领。

选出首领后,劫了仓库,北向家乡徐州打去。

评点:

按照合同,朝廷这是第二次违约了。

法国 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有句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是的,朝廷制定了制度,不能光要求老百姓遵守,双方都要遵守才行。

如果朝廷食言了,那么就失去了信誉,老百姓进行抗争,是必然的结果。

历朝一来,朝廷都不缺少法律,而是缺少公正执法和遵纪守法的人。

这次崔彦曾的再次失信,给朝廷造成无法弥补的罗乱。

image.png

三、星火燎原,队伍越来越壮大

起兵后,庞勋率戍卒经湖南,沿长江东下,过浙西,入淮南,直趋徐州。

他们一路上招降纳叛,待攻克宿州后,队伍迅速发展到六七千人。

公元868年10月,庞勋率队伍攻下宿州城。拿下宿州,徐州城近在眼前了。

队伍来到徐州城下时,由于庞勋所带戍卒都是徐州人,他的军队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没费多大劲就攻下了徐州城,并俘获崔彦曾、焦璐等人。

一时之间庞勋军队名声大振,队伍一下子猛增至十多万人。

后来军队打下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交界处的大量州郡,成功地控制了江淮地区,切断了江南的经济命脉,此时的起义队伍已达到20万人。

至此,庞勋领导这支队伍的性质改变了,他们由当初桂州的戍卒兵变,此时已发展为广大农民等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

庞勋队伍壮大原因: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阶级矛盾不断恶化, 和官员的腐朽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及地主阶级的手中,农民负担十分沉重。

除了朝廷的腐朽和贪婪外,战争也连年不断。百姓遭遇兵燹,农民的住地变成了一片废墟,使得他们流离失所。

就是战火没有触及到的地方,但朝廷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各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了农民的头上。

走投无路的农民,他们为了生存,纷纷起来反抗,踊跃投军。

另外,由于 ,朝廷的控制力减弱,许多原先遁入山林占山为王的强盗,一看有机可乘,也都纷纷加入庞勋的起义队伍。

image.png

四、官军围剿

一开始戍卒的兵变,朝廷并没有多重视,等他们打下徐州,已经成了气候之时,才引起朝廷的重视。唐懿宗任命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泗行营都招讨使,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前来派兵镇压。

此时,朝廷重新作了军事部署,共派遣了近10万重兵对庞勋的队伍进行围剿。

官军分三路进攻,对庞勋队伍形成了合围态势。

经过几番交战,起义队伍坚持到公元869年九月,随着庞勋在官兵的围剿中战死,庞勋起义最终失败了。

庞勋兵败引起的思考: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庞勋开始起兵时,不像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他们至少都有一个明确的口号。

而戍卒们的兵变,当时只是处于一种群情激奋状态,一种急切回家的愿望所驱使。所以他们既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也没有提出战斗纲领。这点连“ 英雄”都不如,梁山好汉们好歹还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帜。

所以说,庞勋带的一干队伍,说白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所以这支队伍碰到朝廷的正规军,战斗力 。

五、 结语

1、引起庞勋之乱的社会根源

庞勋之乱看似偶然事件,其实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唐朝后期,繁重的赋税剥削迫使农民逃亡,给地主阶级兼并土地造就了机会。

当时出现了一些地多、谷多的大官僚地主。如唐懿宗时的宰相韦宙在江陵有“良田美产,最号膏腴”,其谷最多,被称之为“足谷翁”。

这样一来,形成恶性循环。地主阶级的剥削对象和范围越来越缩小,被剥削的老百姓的痛苦势必越来越重,因此社会矛盾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

就是统治阶级内部,他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激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不仅使朝廷的政治更加黑暗,而且也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当时的 刘允章就给皇帝上书,指出目前的朝廷已经到了危机关头,而且这个危机是多方面的,总括起来为“国有九破,民有八苦”。

这“九破”是:终年聚兵,蛮夷之兴,权贵奢侈,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输税人少。

老百姓的“八苦”是:官吏苛刻,私债争夺,赋税繁多,所由其敛,替逃人差科,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

image.png

2、庞勋之乱的历史影响

后人在总结庞勋之乱的影响时,这么评价道:

“唐亡于 ,而祸基于桂林。”(《 ·南诏传》宋·宋祁)

此处的“桂林”二字,即指八百名桂林的戍卒由于强行返乡所引发的“庞勋之乱”。

这个评价是对庞勋起义,在 和农民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中肯评论。

桂林戍卒的哗变引发的武装起义,最终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量,给腐朽的外强中干的唐王朝致命一击;同时它又像黑暗之中的一盏明灯,继续鼓舞和照亮其他被压迫的穷苦人民起来斗争。

庞勋起义成为唐末各阶层起义的发端,标志着 从地方性的动乱向全国性动乱转变。同时为接踵而至的王仙芝、 作出了积极的准备。

庞勋起义失败后的余党,后来又加入到王仙芝、黄巢起义的农民队伍中,在那里发挥着“老革命”的作用。

后来的黄巢起义不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喊出了自己的政治口号,而且攻破了大唐的首都长安,最终造成唐帝国的崩溃和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清朝大将多隆阿有没有后代多隆阿到底厉不厉害?

清朝大将多隆阿有没有后代多隆阿到底厉不厉害?

古代“住坟不住庙”的说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何来由

古代“住坟不住庙”的说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何来由

宋太祖赵匡胤和臣子的关系如何?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宋太祖赵匡胤和臣子的关系如何?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