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曾称之为“孙国老”的孙廷铨到底是谁?

545

发布:2024-12-19 06:30:17  来自 夏末的晨曦 觅知友会员

我的老家在山东一座不算大但挺有名的小城——博山,这里有琉璃、陶瓷这些很养眼的艺术品,有酥鱼锅、豆腐箱、砸鱼汤这些想来让人吧嗒嘴的名小吃,也出过不少响当当的历史名人,其中当过 “三部”尚书、贵为帝师,博山人习惯称之为“孙国老”的孙廷铨,就是很有名很奇特的一个。

孙廷铨生于 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他的先祖是在明朝洪武年间迁到青州府颜神镇的,也就是现在的博山城。孙廷铨祖上都是匠人出身,社会地位很低,也没几个读书识字的。直到孙廷铨的祖父孙震“读书入仕途”后,孙家才开始有了点书香之气。

孙廷铨从小进私塾读书,书读的很好,是个学霸型人物,明朝 年间就考中 。“学而优则仕”,先是做大名府魏 ,后又调去抚宁县。当时天下局势很混乱,比较识进退的孙廷铨就辞官回了家,避开了明末起义军的刀锋和清 的铁蹄。

image.png

清朝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

等到清顺治二年的时候,他才再度入朝为官,仕途一片大好,仅仅八年时间就升到了户部左侍郎(副部长)的职位,后来又当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顺治十三年升任 (正部长),不久又转任 。顺治十六年加少保(太子老师,从一品大员),担任了殿试读卷大臣,“为帝者师”的尊号由此而来。

去世以后,孙廷铨坚决效忠 和 皇帝,与当时的权臣 进行过斗争,维护了皇帝的地位。后来可能是感觉做官太累,风险也大,孙廷铨就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去内秘书院大学士的正一品官位,远离官场回到了家乡,那年他53岁。

孙廷铨回乡后,用了两年时间,写成了《颜山杂记》一书,详细记载、考证了当时颜神镇的历史沿革、山川地势、河流城池、物产人物等各方面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特别是《物产》篇里的《琉璃》一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比较系统全面记述琉璃生产工艺技术的文献资料,是十七世纪产生于颜神镇的一部“琉璃工艺学”。

image.png

《琉璃》全篇只有2000多字,却用很严谨详实的笔法,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份、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等,描述得有章有法、清清楚楚。特别是他吸纳了 程大昌“铸石为器,古已有之”、“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考察研究,进一步阐明了琉璃的来源生成,摒弃了“琉璃乃自然之物”的一些旧有说法,为后世琉璃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技术资料。

大多数人很奇怪,孙廷铨大半生做官,怎么会写出这样一部科技方面的作品呢?史书有记,博山琉璃业在 初具规模,在 逐渐兴盛,到了清代得到大发展。孙廷铨祖上几辈人均从事琉璃的生产和经营,可以称得上是“琉璃世家”,孙廷铨从小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就为他晚年撰写《琉璃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博山琉璃”是博山的名片,也是山东省乃至国家的名片。2017年,作为山东省五个代表之一,“博山琉璃”参展了由国家工商总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扬州举办的世界地理标志大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们衷心祈盼家乡的琉璃产业能够再度辉煌起来,形成更大的产业化优势,造福当地百姓,贡献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博山物产文化的奇异风采。

若如此,已经仙逝400多年的家乡人“孙国老”定会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司马懿放弃曹植和曹彰,为何偏偏选择曹丕?

司马懿放弃曹植和曹彰,为何偏偏选择曹丕?

刘备入川时,为什么不带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

刘备入川时,为什么不带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

揭秘:战神霍去病死亡真相!

揭秘:战神霍去病死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