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孙权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废掉太子杀四子?原因是什么
1928
晚年为何废太子杀四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前一篇文章中,笔者曾经讲到孙权晚年时期因痛失爱子 ,最后出了一个昏招,对江东士族下了一味“猛药”。不过令孙权没想到的是,这一招药效太猛,最终带给东吴朝堂的却是无法挽回的动荡。那么在孙权执政后期,有什么样的病症严重到了需要下猛药的地步呢?答案很简单,孙权选定的继承人过于年幼,江东士族又有“奴大欺主”的嫌疑。在此情形之下,孙权一手制造了太子 与鲁王孙霸的争斗,借此机会重创江东士族并加强中央集权。
孙权的继承人,原本是长子孙登,不过后者只活了33岁,先于父亲孙权而逝。孙登死后,为稳住朝局动荡,孙权只好将三子孙和(次子孙虑早夭)立为太子。据《 志》记载,“(孙和)少以母王有宠见爱,年十四,为置宫卫,使中书令阚泽教以书艺。好学下士,甚见称述。”孙和能受到孙权宠爱,凭借的不仅是其母 受宠,还有他少年时期的聪慧。据《吴书》记载,“和少岐嶷有智意,故权尤爱幸,常在左右,衣服礼秩雕玩珍异之赐,诸子莫得比焉。”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时年19岁。按理来说,孙和之母王夫人母凭子贵,也应该被册封为皇后。于是百官纷纷进言,请求孙权尽早册立出皇后以及四王,以显示尊卑之礼。对此,孙权的回答却是“今天下未定,民物劳瘁,且有功者或未录,饥寒者尚未恤,猥割土壤以丰子弟,崇爵位以宠妃妾,孤甚不取。其释此议。”
孙权的这句话可谓是冠冕堂皇。在此之前,其宠妃步练师的遭遇与王夫人可谓是同病相怜。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他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无论是西汉初期的 ,还是 末年的 ,都曾凭借 的身份祸乱朝堂,可见册立皇后一事关系到江东士族与朝廷之间的政治平衡。为此,孙权即便是再宠爱步练师、王夫人,他也始终没有明确表态。不过从侧面考虑,孙和尽管在此时被立为太子,但他仍旧处于孙权的考察期内。也就是说,孙权并没有完全下定决心。
客观地说,孙和在当上太子以后除了宠爱妃子,似乎也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非但如此,他还是有一定成绩的。首先,孙和处事非常公允,很少夹杂自己的私心,《吴书》中也提到孙和“讲校经义,综察是非,及访谘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事实上,孙和还时常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来调解大臣之间的纷争。当时有位大臣叫做丁晏,他和都督刘宝互相看不顺眼,经常相互攻讦。孙和得知此事后,主动劝说道:“文武在事,当能几人,因隙构薄,图相危害,岂有福哉?”经过孙和调解,两人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遂两释之,使之从厚。”
另一方面,孙和在担任太子期间以身作则,从不贪图享乐。在其带领之下,东宫风气可谓 。总体而言,孙和行事颇有其兄孙登之风,不仅为人公正,还懂得调和百官。对于孙和的出色表现,孙权是看在眼里的。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孙权又给了鲁王孙霸同样的待遇。据《三国志》记载:“和为太子。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於权耳。”就在孙和入主东宫(正式称呼为“南宫”)不久之后,孙霸也被封为鲁王,进入了西宫。从两人的待遇来看,也是 的。
这便是孙权在暗中为整顿江东士族所下的一剂“猛药”。孙霸得到了和太子一样的殊荣,别说其他人会有想法,就连孙霸自己也滋生出了野心,“南鲁党争”就此掀开序幕。一些出身于江东士族的年轻子弟,如杨竺、全综之子全寄等人,开始对鲁王孙霸 ,而支持太子的陆雍( 之侄)、张休( 之子)则对鲁王朋党展开了激烈反击。
在这一过程中,孙权的表面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孙权不是没有察觉到孙霸的动作,但是他对孙霸的惩处只是“禁断往来,假以精学”。就这样,在孙权的纵容默许之下,“南鲁党争”愈发激烈,甚至席卷了整个朝堂,不少出身于江东士族的重臣都纷纷卷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以陆逊为首的江东士族是明确支持孙和的,而全综(孙权长女 夫君)、 步骘等皇亲国戚则公开支持鲁王孙霸。可见若是没有孙权的暗中授意,全综、步骘等人都是人老成精的政治高手,又怎么会轻易站队?
随着党争愈演愈烈,长公主孙鲁班、鲁王孙霸开始构陷罪名,诬告太子孙和及其母 。讽刺的是,孙权面对孙和“莫须有”的罪名,竟然不加查证便相信了孙霸的诬陷。不久之后,全综父子也开始攀咬顾谭、吾粲等人。据《吴录》记载,“全琮父子屡言芍陂之役为典军陈恂诈增张休、顾承之功,而休、承与恂通情,休坐系狱。”孙权借机发作,终于对江东四大家族进行了一连串的打压。吾粲、张休下狱处死,顾承、顾谭等人被贬出中枢,就连颇有威望的陆逊,也被孙权数次苛责,最后忧愤而死。
不久之后,太子孙和被废。不过孙权也意识到自己的手段过于激进,反而会遂了孙霸的心意。据《 》记载,“吴主以鲁 结朋党以害其兄,心亦恶之,谓侍中孙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 之败,为天下笑。若使一人立者,安得不乱乎!’”这个说辞可谓是掩耳盗铃,可笑孙权早知道这个道理,却依然纵容鲁王与太子相争。就在太子孙和被废之后,鲁王孙霸失去了他的利用价值,最终被孙权赐死。史学家裴松之对此评价道:“孙权横废无罪之子,虽为兆乱,然国之倾覆,自由暴晧。”可见孙权的战略失误,直接为后来的 动乱埋下了深重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