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秦献公好不容易夺来的函谷关,秦孝公为什么主动还回去?
4567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好不容易夺来的 , 为什么主动还回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战国初期的时候, 是整个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实际上在那个时候,魏国的实力在它整个历史发展当中的处于巅峰状态,后来的魏国无论哪个历史阶段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战国初期,诸侯并立的局面刚刚形成,魏国也是刚刚从 独立出去的一个诸侯国,为了能够发展自己的国家实力, 任用李悝和 进行了两次变法,分别从经济上和军事上来提升魏国的综合实力。
正是因为这两次变法让魏国国内经济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也让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国内环境的改善,国家实力的提升,军事实力的强大,魏国君主将目光转移到了兼并土地, ,争夺人口上面,于是与魏国相邻的周边各大诸侯国深受其害,在这些深受魏国侵扰的国家当中,有一个国家是受难最为严重的,那就是秦国。
面对强大的魏国,秦国有重回陇西地区做游牧生活的打算
秦国一直以来都是魏国首要攻伐的对象,原因就是这个国家在那个时代本身国力就非常弱小,秦国地处于华夏文明圈西垂,与戎狄杂居而形成的国家,文化水平落后,不被中原地区的人们放在眼里。
在魏国强大之后,就想要吞并西部的秦国以此来拓宽自己的领土疆域,在那个时候,秦国已经几乎被魏国蚕食殆尽,有好几任秦国国君都曾经提出,让秦国重新回到陇西地区去做半农半牧的农业民族,以此来摆脱魏国对秦国的骚扰。
可以说,秦国已经做好了将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魏国的准备了,如果不是后来秦献公的出现,恐怕秦国真的就放弃了诸侯国的地位;秦献公继位之后,一扫之 国的软弱态度,开始采用强硬的手段与魏国硬碰硬。
秦献公举全国之力发动与魏国几场战争,试图夺回函谷关
实际上,秦献公也不是不明白秦国的实际力量,也不是不知道秦国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办法与魏国相提并论,他只不过是希望能够举国之力争取打赢与魏国的几场战争,通过这几场战争夺回被魏国抢走的函谷关,然后再借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封关,休养生息,让秦国能够恢复一部分国家实力,以便在后来参与诸侯争霸。
秦献公这种做法虽然非常危险,但他却取得了显着的功效,在那个时候,哪怕是强大的魏国,也不能在战争中对秦国有百战百胜,秦献公也因此夺回了一部分河西领土,可是天不假年,秦献公也在一次领兵出战的过程当中被毒箭射伤而丧命。
秦孝公为何将秦献公夺回的土地还给魏国?
后来秦孝公即位,令人不解的是,秦孝公并没有坚守自己父亲那种强硬的政策,也并没有秉承自己父亲的遗愿收回函谷关,反而是将自己父亲在战争当中收回的那部分河西领土又重新拱手让给了魏国,以此来换取秦国与魏国之间的和平相处。
那么秦孝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为什么要将前辈们用鲜血换回的土地拱手让给魏国呢?难道是他真的惧怕了魏国吗?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秦孝公忍辱负重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图谋?
基于对秦国实力的考虑,甚至弱于燕国和韩国
事实上,秦孝公之所以将秦国的领土拱手让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第一个这就是对当时秦国实力的考量;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秦国实力非常弱小,不仅是在领土面积上面比其他的各大诸侯国要小,在它的各方面实力上面也都比不过其他的国家,大家都清楚,在后来的诸侯争霸当中,燕国和韩国的实力非常的薄弱,但是事实上,处于战国初期的秦国在国家实力上面连韩国和燕国都比不过,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农业经济发展的十分缓慢,并且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受到的阻碍不断。
秦国耕作方式阻碍农业发展,朝政权力被贵族控制
秦国虽然拥有着800里的渭水平川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天然基地,可是平民百姓们却不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去耕种,国家也没有给予农业的发展以非常好的保障,即便拥有着天然的发展优势,秦国也并没有在农业经济上有着长足的进步。
在政治朝堂之上,秦国又是一个被受贵族影响的国家,君主的手中没有那么多的权力,也不能够切实地为国家进行图谋;最重要的是,秦国经济发展非常的困难,那个时候哪怕是秦国的国库都不能够拿出魏国一个大贵族的钱粮,由此可见,秦国这个国家的贫弱了。
魏国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强大
可是那个时候,魏国却是呈现着一派蒸蒸日上的场景,李悝的变法改善了军队和平民关系之间的关系,极大地发展了魏国经济,同时又在魏国订立法令,让魏国人民能够被规划到一个正确的框架之下进行发展。
此外,经济的强盛也给予了魏国非常大的底气,让魏国有实力也有资格去发展强大的军队,并且在军事上,魏文侯时期的 也给了它巨大的保障,吴起给魏国训练出来的 可以说是百战百胜攻无不克。
因此,无论是在国内的经济行政发展上面也好,还是在军事实力上面的对抗也好,秦国与魏国都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秦孝公十分清楚秦献公之所以能够在之前对战的时候取得几次胜利,那是靠着人的生命堆积出来的,它消耗的是秦国为数不多的一点底蕴和实力。
秦孝公以土地换和平
秦孝公认为,秦国如果再打下去,首先拖垮的并不是魏国而是秦国,而且如果再打下去,魏国也会发现秦国真正的图谋,到那个时候魏国绝对不会让秦国封官休养生息,若是魏国在那时大军压境的话,秦国根本拿不出任何的实力去抵抗,很有可能会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风险。
所以,秦孝公选择了以绝对的诚意去换取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发展,也刚好那个时候的 是一个比较昏庸的君主,他同意了两个国家之间的这种交换,给了秦国发展起来的机会。
秦孝公为招贤纳士,变法图强做准备
第二个原因就是想在此之后给秦国招贤纳才做准备;两个国家休战之后,秦孝公颁布“招贤令”,开始向天下广收人才,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无论师出何方,都可以去秦国一试, 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秦国的,他入秦之后与秦孝公进行了三次会谈,分别涉及到帝道、王道、和霸道治国方式,并且最终敲定了秦国的变法方式,此 孝公便与商鞅一起在秦国实施了 阔斧的改革。
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个时候外部的和平环境,秦国也不能那么安稳的进行变法;所以,秦孝公是在给国内的改革做准备的,毕竟如果秦国处在一个非常动荡的外部环境当中的话,它是没有办法尽心竭力地进行国内的改革的,因此秦孝公不惜以已经收复的河西之地作为诱惑来达成与魏国之间的那种和平发展的关系,这也是他深谋远虑的一种做法。
秦孝公割让土地给魏国,让山东六国放松警惕
这第三个原因,则是想让山东六国的秦国放松警惕,一个与最为强盛的魏国死战不休的国家,并不能让其他的国家对其嗤之以鼻,因为其还有战争的实力,还有着能够反抗的余地,所以无论是魏国也好,还是其他的五个国家也好,都不会置之不理。
毕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没有任何国家会放任自己的对手成长起来,秦孝公必须要有一个让其他的国家放松警惕的机会,所以他拱手献上秦国的土地,一个国君甘愿用自己的领土去换取和平,那么只能够说明他再也没有了能够对抗其他国家的实力,如此一来,在整个中原的战斗当中也就可以不在首当其冲,就可以不再成为其他国家的矛头,就可以安安稳稳的去积蓄自己国内的实力了。
而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在秦国与魏国达成和平的协议之后,山东六国都对秦国的发展放松了警惕,秦国就这样默不作声地在它的领土上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变法,直到多年之后才大出天下。
强魏与弱秦战争,胜负是五五开,占不到多大便宜
而这第四个原因,从魏国那个方面来进行考量,秦献公与魏国之间的战争,两个国家可以说是五五开的,也就是说,魏国以超级大国的实力对抗秦国一个西部小国是吃了不少亏的,因此,在那个时候,魏国实际上也不想再打下去,毕竟如果两个国家继续斗争下去的话,最终谁胜谁负还是一个未知数。
无论事实是不是这个样子的,至少在当时的魏国人看来,最终的结局还是一个无法预料的事件,魏国也迫切地需要一个停战的契机,因此,秦孝公才能够提出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交换,其实如果魏国一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对抗秦国的话,想必就算是秦孝公提出了那样的条件,给予了魏国一部分的土地利益,魏国也不会就此撤兵,因为拥有着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它能够获得的利益绝对比秦孝公献给他的土地要多得多。
魏国认为对秦战争没有压倒性优势,也想停战
事实上,魏国在对战秦国的战争当中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不仅丢失了一部分曾经夺过来的河西领土,甚至连自己国家的丞相公叔痤都被秦国给生擒了,秦孝公实际上是把握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魏国迫切地想要停止战争的当口,不仅是如了魏国的心愿,还送给了魏国一份大礼,魏国又 呢?
基于以上的想法,秦孝公才敢于用这样的方式来让两个国家达到和平的状态,也才能够在这样的谋划之下让秦国能够和平稳定的发展。
讨论
秦孝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麻痹对手
我们不得不为魏国的这种选择感到惋惜,因为那个时候,魏国是有着绝对性的实力压倒秦国的,如果魏国不贪图一时之利,如果在对秦战争当中眼光再长远一点,那么魏国有可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就将秦国灭亡,就有可能获得秦国全部的土地,那样的话,魏国就可以变得更加的强盛,就可以在那样的时代里,巩固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
但是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魏国确实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作为战国初期的第一个超级大国,它被自己的自豪骄傲蒙蔽了双眼,认为一个出身于蛮夷之地的秦国,不足以让它当作对手,而实力弱小的秦国也不敢与魏国相提并论,所以秦国便在魏国的那种强大的攻势之下寻找到了一个立足之地,然后安安稳稳的进行它的发展。
很多年后,进行了 之后的秦国,在河西之地的争夺当中获胜,而此时的魏国人才如梦初醒,被他们忽略已久的秦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了,它已经完全的成长了起来,已经成为了战国时期真正的大国。
而魏国也几乎没有了能够从正面将其打败的机会,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魏国与秦国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反转,秦国从被蚕食的国家变成了掌握主动权的国家,而魏国从那个掌控着秦国命运的国家,成为了那个谋求自保的国家,历史就是这样的具有戏剧性,并且在这场丰富多彩的戏中,每个人的角色从来都不固定,稍有不慎就会将自己埋葬在其中。
综述
笔者认为,秦孝公之所以愿意让出自己国家的领土,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惧怕魏国,也不是因为他对那个时候的秦国发展 ,而是在环环相扣地进行着他的计划;秦孝公被认为 秦国非常著名的一任君主,非常具有雄才大略的,事实上,如果没有秦孝公的商鞅变法,秦国不可能在乱世当中崛起,不可能在战国时期那个时代里摆脱自己积贫积弱的状态,也不可能拥有后来如此强盛的国家实力。
在《过秦论》当中也说, 是奋六世之余烈最终才登上了 的位置,才横扫六国一统中原,才让中国的社会步入了封建时代,才创造了中央集权的 度,而这“奋六世之余烈”中的六世就是始自于秦孝公;如此看来,秦孝公个人对于秦国甚至乃至后来的 ,都是有着非常大的贡献的。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和平稳定的实施下去,也是因为秦孝公长远的目光,他没有将国家的利益只放在眼前,没有纠结眼前的这一点点的胜败而是进行了更加长远的图谋,正因如此,秦国才能够在战国初期的时候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才能够在后来的时间里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国家实力,最终成为中原地区真正的霸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