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魏延死后蜀汉将才会断档?
503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何 死 汉将才会断档?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有一句话叫作,“蜀国无大将, 作先锋”,讲述蜀国后期没有良将的尴尬局面,这句话并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一个叫《扫迷帚》的文学作品,当时这句话的确戳中了蜀汉后期的症结所在,从而得到广泛认可。
对于喜欢 的读者,通常认为,蜀国大将应该包括 、 、 、 、 及魏延等人。
除魏延之外,前五人又被称为“五虎将”,这批人其实是两个年龄段的人,从相关资料可以分析出关羽、张飞、黄忠、赵云等人岁数应该不小, 死的时候62岁,关张赵三人都跟其一起打天下,可见当时年龄并不小,而黄忠出场就已经是老将,这些人即使关张不被杀也是不可能到蜀汉后期的。
能到蜀汉后期的名将应该只有马超和魏延,马超比刘备小15岁,应该算是三国中生代将军中比较有实力的人物,但是马超在投靠刘备后并未获得重用,公元222年,年仅四十七岁的马超就病逝了。
魏延的出生年不可考,但是从其人生履历来看,只能比马超更小,到 北伐的时候,魏延应该算作是蜀汉“五虎将”后最佳中生代将领。
然而这样一个将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蜀国斩杀,出现“蜀国无大将”的尴尬局面,本文纵横就跟大家探讨一下,蜀国为何要自毁长城,害死这唯一可堪大用的将才。
虽然被罗贯中黑的很惨,但是掩饰不了魏延的实力!
在罗贯中的笔下,只要是不喜欢的人物,他都要尽力去抹黑,本来这是一部小说,可是很多人却将他当成历史,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正史上的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尤其有很多正面的影响,但是罗贯中老先生为了宣扬正统观念,极力捧刘摔曹,把刘备捧得高高的,把曹操黑的狠狠的。
作为一个非“正统”民科出身的历史爱好者,我始终秉承,不管干什么,一开口说“正统”,就表明这个开始耍流氓了。
魏延其实也是很有实力的将领,然而罗贯中为了拔高诸葛亮的传奇形象,对于魏延自然要无限放低。
在《 》魏延出场的时候,斩杀主将而投降刘备,诸葛亮看魏延后脑有反骨,因此要斩魏延,你看这个故事扯不扯,人家杀主投降,那是典型的弃暗投明,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会杀这样的人,杀降意味着“不祥”,古人其实还是很忌讳。
可见,罗贯中为了黑魏延已经不按常理出牌了。
在正史上,魏延应该是一个四川某地区的小军阀,在刘备入川的时候,率众来投靠,为刘备所看好。其实不管古今中外,能带着队伍前来投奔的人,都会得到重用,这是人之常情,蜀将孟达叛蜀投魏的时候, 直接封侯,以示欢迎。
刘备在川时候,魏延就已经分统军队,与老将黄忠同列, ,后因为“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此后,魏延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尤其是汉中之战时有出彩的表现,被刘备破格“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这里面汉中太守是一个很重要职务,可以说是为蜀国扼守北部大门,是与 直接冲突的地方,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张飞这样的级别的将领来驻守,但是刘备还是选择了魏延,可见魏延的实力。
刘备为了给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仪式上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表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虽然话说得很满,按理来说应该被打脸,但是在魏延防守期间,汉中未出现大的问题。
刘备前半生兜兜转转,投靠的人很多,见识的人更广,练就了一双 ,识人本领很强,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还对诸葛亮说 言过其实,不堪大用,眼光颇有见地。
诸葛亮看不上魏延,为何却重用马谡、杨仪、姜维
魏延的悲惨结局,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看不上他导致的,那么诸葛亮为何看不上魏延呢?
《三国演义》中描写描写这段恩怨是因为魏延杀主投刘备,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所以要斩他。作为报复,后来诸葛亮临死的时候,摆续命灯,被魏延踢翻,致使诸葛亮不能续命,最后诸葛亮授意 杀魏延。
在历史上,魏延与诸葛亮的确是有过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讨论北伐策略时,魏延提出“子午奇谋”引发的。
在 的时候,打算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但是魏延却请求拨付五千精锐部队效仿 ,从子午谷直袭长安,再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这是比较激进的一个方案,至今都未能证实到底可不可行,诸葛亮是一个带兵比较谨慎的人,自然不会采取魏延的方案。
但是很多人却将子午谷奇谋当作诸葛亮与魏延矛盾的根本,实际上这是表象,而并非根本,魏延当时经常抱怨自己的才干无处施展,可见,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并不止于子午谷奇谋,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矛盾。
作为武将出身的魏延在带兵打仗这方面肯定是没问题的,他所能提出的策略,都是从武将的角度来出发的,从中国传统兵法的角度来说,所有兵法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出奇制胜”,也没啥毛病。
然而,出奇就意味有风险,这都是诸葛亮所不愿意接受的。
作为军师出身的诸葛亮对武将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认为武将不靠谱,所以,无论是治国,还是行军打仗,诸葛亮都有点“重文轻武”。
说诸葛亮“重文轻武”这个提法估计应该是我全网首创说法,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比较雷人,但是你只要看了诸葛亮打仗时候重用的都是什么人,就会认同我说的话。
诸葛亮最信任的人,无疑是马谡,关于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咱就不说了,至于马谡能不能打,咱也不去争论了,咱就说说马谡的职务,马谡之前担任过文官,后来被诸葛亮提拔为参军。
参军这个职务,大概就是现在行军打仗的参谋,这类人物擅长嘴上谈兵,诸葛亮重要马谡的后果就是,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
其次信任的人,应该是继承他衣钵的姜维,深挖的话,姜维在魏军的时候,是天水郡参军,对,你没有看错,又是一个参军,诸葛亮看重其才华,在姜维投降后破格提拔。
最后,就是杨仪了,相对于魏延来说,诸葛亮更看重杨仪,为此才有了后面“魏杨之争”,这个咱后面再讲。
杨仪的职务是长史,应该算是高级 ,也是文人出身,看看马谡、姜维、杨仪这些诸葛亮最为信任的人,哪一个不是参谋幕僚出身,诸葛亮有如此偏好,其实跟诸葛亮自身出身有关系,毕竟诸葛亮自己就是军师出身。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看不上魏延,实际上跟诸葛亮的用人偏好与策略有关。
蜀国后期将才奇缺的根本原因,是“幕僚派”打压“将军派”的结果
说到具体问题上,魏延是在“魏杨之争”中被杨仪所害死。杨仪在北伐中负责筹划粮草以及军事调度,是很有话语权的幕僚,也充分展现诸葛亮对其的信任。
也不知何种原因,导致魏延与杨仪出现矛盾,通常情况下认为是魏延脾气大,因此与杨仪不对付,我个人倒是倾向在具体行动中受到杨仪的刁难,反正二人关系很不好,从本质上来说,应该还是蜀军中“幕僚派”与“将军派”的矛盾。
军中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诸葛亮竟然没有去解决,可见,从骨子里诸葛亮更看重“幕僚派”,不然在武人当道的时期,魏延早就剁了杨仪。
这种矛盾连千里之外的 都看不下去了,还曾对蜀国使臣说,杨仪和魏延以前不过是放牛的,现在竟然这样猖狂,诸葛亮不解决这个问题,难道是等到他死以后出乱子?
孙权一语成谶,在最后一次北伐的路上,诸葛亮英年早逝,“魏杨之争”彻底爆发。
在诸葛亮临终前的军事会议上,主持撤退问题,竟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从而为“魏杨之争”埋下伏笔。
在这次会议上,诸葛亮制定了一个“万全”的撤军方案,让杨仪全面接管军事,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姜维部可以进攻魏延。你看这个方案,是不是很“万全”?
由于这个策略是“背着”魏延搞出来的,所以谁给魏延下命令又出现了问题,最后 承担大任,前去传达命令。
魏延得知诸葛亮死后,表示:丞相不在,魏延还在,丞相府官属和春属,可以运送棺柩返国,我当率各军继续攻击敌人,怎么为了一个人死亡,就废弃天下大事?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怎能做杨仪的部下,当他的后卫?
很多人将这句话解读为魏延有反意,其实以魏延的身份地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恰恰说明他有担当,能干一番大事,当然,最后一句话也是对杨仪和诸葛亮的不满。
说白了,诸葛亮的临终人事任命是有问题的,你让一个军中三四号人物杨仪去领导军中的二号人物魏延,能不出乱子嘛?在武人当道期间,文人领导武将,纯属扯淡。
魏延想要跟杨仪当面对质,结果杨仪直接撤军,压根不搭理魏延,魏延以为杨仪要 ,想借魏国之手灭了他,于是抢先一步撤军,并且烧毁杨仪的撤退之路。
随后魏延与杨仪同时上书 说对方叛变,当然,魏延应该是孤立的,在朝堂之上全是诸葛亮留下的班底,以前面对诸葛亮用人的考量,可以肯定当时朝中,必然是“幕僚派”占据主导地位,“武将派”没有话语权,而幕僚最擅长的就是勾心斗角,所以就不难有了魏延最后被马岱斩杀,夷三族的悲惨事件。
从表面看这场斗争是“魏杨之争”的结果,杨仪战胜魏延,是蜀国的偶然,魏延的个人事件。
从深层次来说是“幕僚派”与“将军派”之争的结果,此后,幕僚派人物彻底掌权,武将派人物没有话语权。
从根本上来说,是诸葛亮给蜀汉留下了一个文官政治的体制,魏延之死不是个例,其实代表了诸葛亮治下的蜀汉,武将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打压,因此才会在魏延死后,出现将才断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