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揭秘:朱高炽和朱瞻基是怎么创造仁宣之治的?
2271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 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的政治清明,国力鼎盛,天下安定,经济迅速发展。而创造这个盛世的,是 朱高炽和 ,这其中,仁宗在位时间还不到一年,宣宗即位时不过二十六岁。与此同时,他们身边还有汉王和赵王等 ,意图作乱夺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体弱多病的仁宗和年轻的宣宗又是如何创造出 的呢?
仁宗
许多人认为,朱高炽能够当上太子,完全是沾他儿子朱瞻基的光。事实上, 传位于朱高炽,有朱瞻基这层考量,但要是说没有朱瞻基,朱高炽的太子位就会被废掉,就太小看这位仁宗了。
仁宗身形肥胖、体弱多病不假,但他绝不是一位无能之辈。朱高炽善于安抚士卒,凝聚人心, 时, 率领五十万大军围攻朱棣后方,却被朱高炽以万人拦住,始终无法攻破城池。这一战,也是靖难之役重要的转折点。
明成祖朱棣北伐时,朱高炽皆以太子身份监国,他勤于政务,身体力行,想方设法的统筹全局,在保证朱棣北伐粮草物资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百姓的负担。朱高炽的两位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常常以朱高炽不全力支持北伐为由,在朱棣面前攻击太子,这使得朱棣对朱高炽十分不满。但是朱高炽依旧不改初心,朝中的文官们对他十分敬重,内阁中的大臣大多也出自太子府。
朱高炽 仁宗,而他的确对得起这个“仁”字。朱高炽还是太子时,汉王和赵王都对皇位垂涎不已,他们多次密谋夺权,篡夺朱高炽的继承权。可是事情败露以后,朱高炽却反过来为两位弟弟求情,这才让朱棣没有痛下杀手。
仁宗继位以后,朱高煦和朱高燧始终不服他的统治,言语行为中多有挑衅。仁宗始终没有对两人进行报复,他上位以后,还增加了汉王的俸禄,并赐给他儿子爵位。当然,朱高煦对兄长的宽仁始终没有领情。
仁宗在位时间不到一年,但在这数月当中,仁宗做了许多事情。首先,仁宗平反冤狱,比如建文忠臣 的“诛十族”惨案,明朝 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仁宗还赦免了许多由于反对朱棣北伐而入狱的官员,如前 等人。然后,仁宗以“三杨”为班底,组建了内阁,并着手进行改革,调整永乐时期的行政政策。除此以外,仁宗还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缓和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给宣宗朱瞻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可惜这位宽仁的 太过短命,只在位一年,若“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
宣宗
与委曲求全的仁宗相比,朱瞻基的一生要潇洒的多。朱瞻基是朱棣最宠爱的后代,没有之一,可以说,正是他的出生,才坚定了朱棣造反的决心。朱瞻基出生那天,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父亲 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梦醒以后,朱棣觉得这是一个寓意吉祥的梦,正在这时,有人报告说 朱瞻基降生了。朱棣连忙去看,发现这个小孙子长相很像自己,他大喜道:“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明史》)这件事情,对于朱棣起兵造反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棣将朱瞻基视为心头肉,他亲自挑选老师,让他们悉心教导朱瞻基。朱棣北伐时,他总是会带上小孙子朱瞻基,让他了解如何打仗,并以战场磨练他的勇气。亲征归来以后,朱棣还会带着朱瞻基到农村看看,让他了解下层人民的艰辛。
可以说,仁宗教会了朱瞻基处世之道;老师们教会了朱瞻基君子之道;而朱棣则教会了朱瞻基为君之道。在良好的教育下,年轻的朱瞻基就已经文武双全,心思缜密,能力出众。朱瞻基还是太孙时,就曾多次帮助父亲化解两位叔叔的打击,不过这也使得朱高煦和朱高燧对朱瞻基很忌惮。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这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朱高煦得知消息以后,准备在半路上截杀朱瞻基。然而朱瞻基从容不迫,他从截杀中安全地回到北京以后,一面处理父亲后事,一面加紧了北京城的戒备,然后便顺利登基。
朱瞻基登基以后,手握重兵的朱高煦见侄子年轻,以为有机可趁,便举兵造反。可是朱瞻基不是易与之辈,他自幼便跟随爷爷朱棣北伐,生长于军旅之中。所以,朱瞻基 ,很快就将叛乱平定。俘虏朱高煦以后,宣宗又找到赵王朱高燧,迫使他交出兵权,自此,宣宗统治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终于彻底消除。
宣宗在位期间可谓人才济济,他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治世名臣,武有英国公张辅保卫明朝,地方上他还有 、周忱这样务实能干的大臣。
在三杨等人的辅佐下,宣宗进行改革,他革除了洪武和永乐年间的一部分弊政,施以仁政,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整顿军务,稳定边防,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仁宗和宣宗的统治下,明朝经济稳步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政治极度清明,进入了 ,史学家将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或“仁宣盛世”。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称赞仁宗和宣宗道:“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
然而可惜的是,不论是仁宗还是宣宗,都是英年早逝,以致于仁宣盛世只持续了十一年,就戛然而止。朱瞻基去世以后,他的儿子 御驾亲征,却导致了 ,明朝自此走向衰落。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