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巾帼英雄冼夫人生平介绍!冼夫人有哪些事迹?
3730
冼夫人生平介绍!冼夫人有哪些事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上出现过非常多的,堪称是巾帼英雄的女性人物,她们身为女性,但是在男性为主导的古代社会里面,却展现出了完全不输给男性的英勇气质,而除了大家所熟悉的 、 等人物之外,还有 时期的一位冼夫人,她也同样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但是,可能有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这位英雄人物,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介绍一些冼夫人的生平经历吧。
冼夫人(512——602)又称冼太夫人、谯国夫人,名英,古高凉(今广东茂名)人,是 、陈、隋三朝时期两广地区的俚族女首领、将军,冼夫人助隋平定岭南势力,率领汉、俚各族民众归附 ,封为谯国夫人。历朝对她进行了多次追封,尊称她为“岭南圣母”。
冼夫人自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隋唐的俚族),一生身历三朝,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冼夫人一生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对朝廷的忠并非愚忠,她识时务,爱国爱民,因而深得后人敬重。
冼夫人先后被 、隋朝敕封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死后谥封为“诚敬夫人”。 和 帝分别追封为“高凉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江泽民主席视察广东高州冼太庙时,盛赞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她的生平载入在《 》、《 》和《 》中。
人物生平
冼夫人原名冼英,是古高凉(今属广东茂名)人,自幼追随父兄逞勇斗狠,经历过几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据史书记载(冼家)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俚人。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
南梁大同元年(535年),罗州刺史冯融闻其有才识,便让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其为妻。冯融原本是北燕皇室的后裔,太延二年(436年),北燕 被北魏太武帝打败后投奔高丽国,与此同时冯弘嘱咐他的儿子冯业带领三百多名亲属和部将乘船南下,投奔 ,宋朝把他们安置在新会郡。自此冯家一直居住在岭南,到冯融出任罗州(今化州)刺史时,有职无权, ,迫于形势主动提出与岭南 的冼氏联姻,让自己的儿子冯宝与冼氏结为 。由于是外人,所以冯融不为当地俚人所信服。便想通过这门亲事与地方的强大部族结成联盟,以结束自己家族独立无援的政治地位,从而更好地推行王朝政令,效忠朝廷,统治地方。冼冯联姻后,冼夫人尽力协助丈夫冯宝处理政事,并约束本族民众,自觉遵守王朝法令。有违法者,不论亲疏,不徇私情。这样, 在当地的威信建立起来,“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陈永定二年(557年),冯宝死后,“岭表大乱”,冼夫人平定了岭南动荡的局面,南陈建立,她送年仅9岁的儿子冯仆入京为质,表示绝无自立之心。陈太建元年(569),广州刺史欧阳纥反陈,把冯仆召至高安,企图拉他一同反陈。冯仆派人告知母亲。冼夫人得知后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隋书·谯国夫人传》)。遂发兵拒境,率俚人诸部与陈朝派来征讨的将领章昭达内外夹击,使广州刺史欧阳纥军溃被擒。冯仆因母亲平叛有功被 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治在今广东化州东北)太守。冼夫人被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赉绣幡油络驷马安车一乘,给鼓吹一部,并麾幢旌节,其卤簿一如刺史之仪。陈至德年间(583—586年),冯仆卒。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师攻陷建康,陈朝灭亡。虽然隋文帝统一中原,但岭南地区尚未归附。二月,隋文帝派江州总管韦洸安抚岭南,被陈将徐璒阻于南康。韦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晋王 命令被俘的 写信给冼夫人,“谕以国亡”,让冼夫人归顺隋朝。随信还有冼夫人当年所献犀杖及兵符为证。冼夫人见后,确知陈亡,于是她“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隋书·谯国夫人传》)。并派其孙冯魂率部迎韦洸入广州。至此,岭南悉定。冯魂因被隋朝封为仪同三司,冼夫人被册为宋康郡夫人。隋文帝特下诏书慰勉冼夫人:“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而王仲宣等辄相聚结,扰乱彼民,所以遣往诛翦,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遂令孙盎斩获佛智,竟破群贼,甚有大功。今赐夫人物五千段。暄不进愆,诚合罪责,以夫人立此诚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隋书·谯国夫人传》)。冼夫人把南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分三库保管,每逢过年过节,她总要取出展示在庭中。并对子孙们说:“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去世,由于接近 喜庆期间,到第二年正月十七日才祭祀安葬,葬于电白县北山兜之原,终年90岁,谥为诚敬夫人,立祠奉祀。今人王兴瑞有《冼夫人与冯氏家族》一书,对有关事迹多所考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