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包公苏天爵简介苏天爵是怎么死的?

3763


苏天爵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元朝大臣,有元代包公的美誉。公元1294年,苏天爵出生在真定一个有名的书礼世家,因此自幼接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

幼年时代的苏天爵并没有详细的历史资料记载,但是想来家中大人都是有才之辈(苏天爵的父亲苏志道,曾任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在和林救荒有惠政。),为一个稚龄儿童做启蒙也是绰绰有余的。

少年之时,苏天爵成为著名儒士安熙的入室子弟,受刘之学。入国子监学习之后,又受到吴澄、虞集和齐履谦等诸位名士的教导。这些老师大多数都是理学思想的研究者,所以苏天爵的思想或多或少受这些人的影响。除了以上几位,与苏天爵亦师亦友的还有马祖常、袁桷、元明善、王结、张起岩、欧阳玄、成遵、黄溍、王沂、吴师道、许有壬、宋本、陈旅和赵汸等人。良师益友,是苏天爵文学路上最大的助力。

苏天爵后来因为参加国子学公试,考取第一名,从而开始进入官场。初时苏天爵任大都路蓟州判官,后因为丁忧守丧而归乡。丧期过后,调任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改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的时候,朝廷准备修《武宗实录》,苏天爵领命,次年升翰林院修撰,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至顺三年,苏天爵奉命到湖北考察狱案,遍历各地,不辞劳苦。湖北地区民风凋敝,大案冤案极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当地豪强遮掩。苏天爵到了当地之后,不管是大案还是小案,一样认真对待,事无巨细,必尽心焉,搜集证据,主持公道。

不管是豪强还是刁民,只要是犯了法,危害了百姓的,苏天爵不畏强权,一样秉公处置,给受害人一个交代。史料记:“所平反者共八事,所揭发豪右与蠹吏勾结枉法者又数事,治绩卓然,声名远播。不久,调入京师为监察御史,道改奎章阁授经郎。”

元统元年,他复任监察御史,行使监察之职,刚上任不久就弹劾了五位地位权势极高的权要,上奏章四十多分,事无巨细,“朝廷政令、稽古礼文、闾阎幽隐,其关乎大体、系乎得失者,知无不言。”

元统二年,苏天爵预修《文宗实录》,迁翰林待制,不久任中书右司都事,兼经筵参赞官。至元二年,由刑部郎中改御史台都事,次年迁礼部侍郎。元统五年,出为淮东道肃政廉访使。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使得当地的法治一阵,吏治一时为之一清。

元统六年,由改任吏部尚书,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复为吏部尚书,升参议中书省事。无论是在哪个职位上,苏天爵都秉公执法,恪尽职守,所以有元朝包公之名也毫不意外了。这是对苏天爵为官的最高赞誉,也是当时百姓对其的尊敬。

至正四年,苏天爵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次年为山东道肃政廉访使,奉命巡行天下。当时他巡察的重点在京畿道,有皇帝诏书在手,本人又是刚直的性子,很是查清了不少大案。许多贪官污吏,奸恶之辈都在他的监察之下,无所遁形,“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

这件事情无论是在当时还是放在现在,应该都算是大快人心的事情。但是官场纠葛,苏天爵一下子拉下这么多人马来,自然也会得罪人。因为此事,他当时的丞相。最后在丞相的运作下,“不称职而罢归”,直到至正七年被元顺帝察觉其冤,才再次被启用,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管理江浙财赋。

此后苏天爵又历任大都路都总管、两浙都转运使和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等职。十二年的时候,红巾军起义势力庞大,战事波及至江东一带,苏天爵带领当地军队进行抵抗,最后“以忧深病积,遂卒于军中”,为元朝的统治贡献了最后一份力量。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盘点宋朝历史上垂帘听政的九位太后,她们结局分别如何?

盘点宋朝历史上垂帘听政的九位太后,她们结局分别如何?

为什么说“乾隆有福,嘉庆没福”?乾隆福气在哪里?

为什么说“乾隆有福,嘉庆没福”?乾隆福气在哪里?

鸿沟,也就是楚河汉界,是现在的哪里?

鸿沟,也就是楚河汉界,是现在的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