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理学家刘宗周,最后为何绝食二十三天而亡?

4319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 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说到儒家学者人们肯定不陌生, 时期,出现了 的局面,华夏大地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学术流派。在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术流派长期的“争斗”,直到到了 时期,才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地位。也就是汉武帝的“ ,独尊儒术”。从汉武帝之后,儒家学派的地位不断上升。

image.png

在明朝时期,出现了一位儒家学者,此人叫做刘宗周,说到这个名字,人们肯定是不熟悉的。大部分人是没有听说过此人的。明朝 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此时的刘宗周高中状元,在这时候,刘宗周的母亲正好去世。由此刘宗周只能够丁忧三年。为母守孝三年后,刘宗周师从学者 ,继续求学。求学路上的刘宗周不断学习。

到了天 年间,刘宗周被朝廷任命为礼部主事,后升任右通政。踏入官场的刘宗周,与其他人不一样,不入世俗。这样的人在官场不可能官运亨通。此后,刘宗周开始弹劾 和 。惹到了这两个人,刘宗周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惹到了魏忠贤和客氏,刘宗周被这两人算计,结果惹恼了 ,被削职遣送回原籍。

帝时期,朝廷到了用人之际,此时的刘宗周再次被启用。刘宗周任职顺天府尹。在这时候,刘宗周多次劝崇祯“修心”、“修德”,学习 的尧舜治国,在当时的环境下, 学习这些,也是改变不了明朝的局势的。此后,刘宗周干脆选择了辞官回乡。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朝廷再次起用刘宗周,授工部侍郎,后升任左都御史。

崇祯九年,这时候 已经开始在东北建立后金了。努尔哈赤的后金对明朝是 ,正因如此,此时的明朝更是用人之际。明朝面临的问题就是内忧外患,内忧外患的明朝,已经是无力回天了。明朝的国运似乎已经倾斜向了后金。刘宗周虽然是儒家学者,但是在为官和治理朝政来说,简直是 。

image.png

刘宗周在崇祯帝期间,多次劝说崇祯帝革除前朝弊政,修德治心,近儒臣,这样的劝谏,在当时来说,根本不可能改变局面。刘宗周还建议追求君子“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的慎独境界。对此,刘宗周的建议还没完,刘宗周还建议崇祯帝每天“讲求二帝三王之学”,给皇帝恶补历史,汲取历代亡国之君的经验教训。

刘宗周这样的建议并不是说不行,而是在当时明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然是要求崇祯帝修德治心,近儒臣等等,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根本无济于事。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刘宗周的建议是可行的,太平盛世的情况下,这样的建议肯定会让王朝继续发展到顶峰。但明末时期,这样的建议无可厚非。紧急公文,皇帝都处理不过来,哪有闲工夫接受大臣的再教育?

刘宗周当时的建议,无疑是在濒死之人面前,大谈特谈养生之道。这有什么用呢?对刘宗周的陈词滥调毫无兴趣,崇祯帝忙于筹集军饷,增强军力,平息农民起义、抵御满清。此时的刘宗周真是看不出火候。在明朝当时的情况下,刘宗周还对皇帝喋喋不休,崇祯帝最后忍无可忍,只好再次罢免了刘宗周。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再次启用刘宗周。刘宗周并没有接受教训,依旧固执己见,不晓得变通。御史杨若侨向皇帝举荐德国传教士 ,声称此人精通火器制造,可以启用他,铸造火炮击败清军。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刘宗周据“理”力争,声称:“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 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遇到了大事,应当以仁义为立国之本,以慎独克制为老师,不能仅仅依赖于老外铸造的火器。我大明王朝仅仅凭借汤若望铸造火炮寻求退敌之策,岂不是让外国人耻笑吗?这样的话,足以看出忠臣误国。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晚清最后为什么要拒绝君主立宪制能救中国却救不了大清

晚清最后为什么要拒绝君主立宪制能救中国却救不了大清

金国是怎么建立的?金国一共有过几位皇帝?

金国是怎么建立的?金国一共有过几位皇帝?

曹操遗憾一生的人,郭嘉有何本是让曹操挂念?

曹操遗憾一生的人,郭嘉有何本是让曹操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