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崇祯自缢前,左良玉为什么不救他?真相是什么
3577
手握80万重兵的 , 数次求救他为什么按兵不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崇祯十七年(1644年), 率领义军已经杀入北京城,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没有一个人前来,崇祯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后 在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身边仅有 陪同。
在自缢之前,曾经向拥兵80万的宁南伯左良玉求救过。然而崇祯皇帝没有等到左良玉的求援,大明王朝就这样结束了?这个时候的左良玉在干什么呢?《 ·左良玉传》记载:"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
手握重兵的左良玉,不来救崇祯帝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明朝气数已尽,内忧外患,已经无法挽救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一年,这一年,明朝、 、大顺三方博弈。当时的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打到北京了。明朝的关外, 在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这个时候的 率军已经抵达翁后。左良玉虽然手握重兵,他不想和崇祯一起殉国,不如保存实力,偏安一隅,还能再乱世中某得一席之地。
第二点原因:武将勤王没有好下场
崇祯二年(1629年), 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为了避开 的关宁锦防线,到达北京城之下,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这个时候袁崇焕仅带九千 ,从辽东火速增援,袁崇焕不畏严寒,在北京城下与 军浴血奋战。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崇祯皇帝突然要在紫禁城召见袁崇焕,让人 的是,崇祯竟然下了逮捕袁崇焕。
袁崇焕最终的结局,《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杀袁崇焕,崇祯皇帝自以为很聪明,其实他做了一件"蠢事",《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左良玉害怕,自己去亲王,在和袁崇焕落个一样的下场,左良玉就没去勤王。
第三点原因:实力上的差距
咱们从史料上来看看左良玉的这八十万大军的情况,《明史·左良玉传》: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义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然良玉自朱仙镇之败,精锐略尽,其后
归者多乌合,军容虽壮,法令不复相慑。良玉家歼于许州,其在武昌,诸营优娼歌舞达旦,良玉块然独处,无姬侍。尝夜宴僚佐,召营妓十余人行酒,履潢交错,少焉左顾而欬,以次引出。宾客肃然,左右莫敢仰视。其统驭有体,为下所服多此类。而是时,良玉已老且病,无中原意矣。
左良玉手握重兵,但是和攻占北京的李自成的十万大军差远了,别看李自成的农民军,这么多年跟着李自成在战火中磨练,战斗力已经是今非昔比。不然的话,不可能从西安打到北京。再说了左良玉曾经败给李自成过,心里多少会有抵触情绪。再加上左良玉本身就老了,综合上述三点左良玉没有到北京勤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被马士英、卢九德拥立为皇帝,晋升左良玉为侯,福王就把长江中上游的事情委托给了左良玉,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明史·左良玉传》记载:"良玉得以其间稍复楚西境之荆州、德安、承天。而湖广巡抚 及总督袁继咸居江西,皆与良玉善,南都倚为屏蔽。"
后来,马士英、阮大铖掌权以后,害怕左良玉和自己过不去,表面上和 玉结交,暗地里修筑板机城作为西防御的屏障,后来左良玉的御史黄澎顶撞了马士英,马士英便下令抓捕黄澎,左良玉没有答应,黄澎借此机会和三十六营大将结盟。后来左良玉便造反了,从汉口顺江东而下,到达九江后,想劫持袁继咸与自己结盟。
袁继咸拒绝和左良玉同盟,于是左良玉郝效忠暗中进入九江,把城烧毁就离开了。《明史·左良玉》记载:"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负袁公。"
呕血数升,是夜死。时 二年四月也。诸将秘不发丧,共推其子梦庚为留后。七日,军东下,朝命黄得功渡江防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