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那他有过铺张浪费的事迹吗?

4123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 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节俭。在没当上 前,有次部下送他一张金床,他当场就把床毁了,并表示自己讨厌这样的奢侈。称帝后经常吃素,自己的马车还是修补过后的,皇后更是穿着褪了色的衣裳,这些历 载的种种都表明朱元璋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

可是却很少有人提到他做过的最铺张浪费的一件事:建立规模庞大的中都城。

1、 修建中都城

才建国三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就决定在自己的家乡凤阳建立都城,并把这座都城定位为未来的权力中心,取名“中都”。这个都城的周长是六十余里,城内有文华殿、奉天殿、武英殿等和后宫五区。

image.png

午门外有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在其旁配套有祭祀祖宗的太庙、祭土地神的太社坛和五谷神的太稷坛。都城内外更是有历代帝王庙、开国功臣庙、城隍庙、 、朝日坛(每年于春分之日祭祀太阳的地方)、山川坛(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观星台等机构。

这些设施可谓是应有尽有啊。

为了建立中都城,朱元璋更是兴师动众、 。征调了工匠、壮丁一百五十多万人,使用的材料除了石头是本地的外,其他的如砖瓦、木材都是从外面调运过来。

为了防止外运来的砖瓦被偷工减料,每个砖瓦上均刻有提供地、制作人、制作时间。而宫殿的梁柱更是从远在四川的原始森林中砍回的楠木。从四川到凤阳的距离有一千五百多公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运输这些木材,可谓是“难于上蜀道”。

在《明中都》中记载了运输的过程,这一千五百公里的路程分为水路和陆路。砍好的楠木通过长江和运河,流入淮河,再经濠河进入中都城不远的东湖,之后再进行陆运。因楠木实在过于巨大,需要用特制的大车来装,二百多人来拉。而木材太过沉重,缠了铁皮的车轮还是会不停的被压坏,因此除了拉车的人外,还有另外扛车轮的,以便能及时更换,而每天能前进的路程也就十多里路。就运楠木已是这般艰辛,更别提其他方面了。

在《 ·叶伯巨传》中提到:今凤阳,黄陵所在, ,而率以罪人居之,以怨嗟愁苦之声充斥园邑。《明太祖实录》更是谈到:近营中都,闻军士多以疫死,盖盛暑重劳,饮食失节,董其役者又督之太急,使病无所养,死无所归。

可见修建中都城耗费了多少的财力、物力、人力,又激起了多少的民愤。

2、 中都城秒变烂尾城

当中都城修了六年,接近完工的时候,朱元璋却紧急下诏停止营建中都城,理由竟是“役重伤人”。

image.png

不过这个理由也太官方了吧,修建那么大的一个工程,必定是要劳民伤财的,而作为一个皇帝,过了六年后才说“役重伤人”?现在“役”也“役”了,“伤”也“伤”了,再把整个工程停下来也不能再弥补役伤带来的后果,而最重要的是把中都城变成烂尾城岂不是造成更大的损失?

显然这只是罢建的表面原因。罢建的重要原因有几个:第一,朱元璋第一谋臣兼风水大师刘基在告老还乡之前对朱元璋说: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他认为凤阳的风水不好,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这间接影响了朱元璋对凤阳的看法。

第二,在《明史》中记载: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史 奏:诸工匠用镇压法,帝将尽杀之。这段记载主要是说由于不断的赶工期,累死了许多人,民怨很深。当朱元璋来凤阳验收工期时,许多的工匠进行抗议,结果遭到朱元璋的血腥屠杀。屠杀的结果反而激起更大的民愤。

第三,在《凤阳县志》中提及:数百里间,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盖如云。这段话说的是朱元璋在考察中都城时发现这些公侯伯争相竞富,纷纷把房子建的 ,这让向来疑神疑鬼的朱元璋很是不安,总觉得这帮人有一天会聚众造反。

种种的原因使朱元璋罢建了中都城。

3、 及时补过

在罢建中都城后,朱元璋昭告天下《中都告祭天地祝文》,其中提到:今为凤阳,于此建都。土木之工既兴,役重伤人,当该有司,叠生奸弊,愈觉尤甚。

之后他也放弃了迁都中都的计划,并告诫大臣,今后的建筑只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律不用,唯有朴素结实的才可以流传百世。
后面下令将已建好的宫殿拆了,拆除后的木材用来修建寺庙。至此,不断有人去拆其他的设施设备,最后只剩下四面孤零零的城墙。

对于这个事情的历史记载,朱元璋也是极力掩盖,许多的正史都是一笔带过。

也许是历史上太多的统治者穷奢极侈,再加上朱元璋有紧衣缩食的作风形象,大兴土木这件事儿也就不足一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揭秘:王允为什么不接受李榷和郭祀的投降?

揭秘:王允为什么不接受李榷和郭祀的投降?

《酌中志》作者刘若愚简介刘若愚人物结局

《酌中志》作者刘若愚简介刘若愚人物结局

吴应熊为什么必须死?孝庄是怎么替吴应熊求情的?

吴应熊为什么必须死?孝庄是怎么替吴应熊求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