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末名将叶志超?叶志超为什么弃城而逃?

1517


叶志超是清朝末年淮军将领,曾经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覆灭捻军、镇压热河起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

叶志超生于公元1838年,去世于公元1901年,幼时父母双亡被舅父收养,少时帮助舅父放牛干些杂货,青年之时开始参加谢先亮开办的团练,受到谢先亮的重视。后来觉得地方团练没有出息,正好其妻弟孙益寿在淮军张树声麾下效力,为张树声副将,叶志超因此加入淮军,并且任前营帮带。

叶志超在各个战役中都表现出色,后来捻军被剿灭之后,被李鸿章收入麾下,加入北洋。此后受到李鸿章重视,一路保举坐到总兵的位置,此后镇压热河起义,受到嘉奖。

朝鲜东学党起义,叶志超奉李鸿章命前往镇压。此间日本借保护侨民的借口,派军朝鲜,挑起中日战争。

叶志超在甲午战争中多次弃城而逃,最后被清廷问罪下狱,期间李鸿章为其求情不许。押解上京,经刑部审议之后,判处斩刑。后来大赦归乡,不到一年便病逝在家中。

叶志超此人的评价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这都是因为他多次弃城而逃的举止,不堪为将帅。《清史稿》记叶志超逃亡之事“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中国近现代史》:“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弃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国境内。”

这两本书中记载的事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叶志超为保命,弃城而逃,骑马狂奔五百里的路程,一直到越国鸭绿江,到达清朝境内才停止。就是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历史上对叶志超的评价都是多有问责。毕竟作为义军主帅,不但不能一马当先,带领自己的战士抵抗敌国入侵,反而当先逃走,丝毫没有一国将帅的勇猛风度。

历史上对于叶志超的评价原本已经是拍板定案的了,但是也有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叶志超之所以选择逃亡,主要原因并不在其自身,而是因为清军备战不足,仓促应战。《叶志超传》记:“部将江自康擅自撤退,平壤北门已难再守。如日军合围,清军将会全军覆没。叶志超与诸将商议后,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失败,清军后路更为危险。叶志超率军突出重围,急行军回到国内。”

如果真如《叶志超传》中所说,那么叶志超选择了保全,倒也还说的过去。但是有另有文献记载,狂奔五百余里并不是叶志超第一次在战场上临阵脱逃。

当初他们刚刚到朝鲜不久,日军便派军前来攻打。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清军极为彷徨。正在叶志超手足无措的时候,聂士成提议:“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叶志超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聂士成率兵伏击日军。此次伏击,杀伤日军千余人,经激战,因弹药垂尽,众寡悬殊,败退公州。但是到了公州之后,原本约定防守公州的叶志超却早早的就已经逃离,孤军奋战的聂士成无法抵挡日军,最后也只能选择跟随叶志超逃跑的路线,一路退后。

此次战争过后,叶志超还厚颜无耻的对李鸿章发表战报。将一场失败的对战,写成勇猛杀敌,最终获取战争胜利的捷报。好来李鸿章甚至还根据叶志超的战报,上奏朝廷,清廷赏银2万两犒军。

在这两种说法之中,如果仅从史料上来看,那么《叶志超传》对叶志超的翻案毫无根据能力。虽然说日军进攻,清军仓促应敌,的确困难。但是在与部将商量好应敌对策之后,却将聂士成一人留在后方,自己率先逃走,此事却是不容抹杀的。所以就小编个人情感而言,并不欣赏叶志超此类人。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智瑶为了恢复晋国做了哪些事情?智瑶死后智氏族人怎么样了?

智瑶为了恢复晋国做了哪些事情?智瑶死后智氏族人怎么样了?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简介欧阳询的趣闻故事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简介欧阳询的趣闻故事

司马伦是什么人?做到了司马师司马昭一生未竟之事

司马伦是什么人?做到了司马师司马昭一生未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