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军领袖黄巢自刎而死,他的姬妾孩子结局如何?

960

很多人都不了解 ,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出身盐商, 失败

公元820年,黄巢出生在曹州冤句,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祖辈都以贩盐为生,家族生意做得很大。黄巢自小生活优渥,衣食无忧。少时的黄巢兴趣广泛,擅长骑马射箭。他自小就天资聪慧,5岁就会吟诗作对,在当地小有名气。

成年后,黄巢已挑灯苦读多年。多次参加科考均未考中,令他大失所望。遭受重重打击后,他对 统治阶级因爱生恨,于是 写下《不第后赋菊》,从此弃笔不再踏入科考考场。

黄巢自知与官场无缘,便子承父业,安心做起贩盐生意。自古以来,贩盐的利润颇为可观。作为盐商的黄巢自然日子过得十分富足,这期间他娶妻生子,尽心享受儿女绕膝的生活。

image.png

揭竿而起,自刎而死

公元874年,各地旱涝灾害不断,可地方官吏不但不开仓放粮反而逼迫百姓缴纳赋税。在严重的苛捐杂税下,百姓们怨声载道,面对周遭一帮穷途末路的灾民们,早对朝廷心怀恨意的黄巢顿生怜悯之心,决意帮助百姓脱离困境,于是率众人一起对抗唐朝官吏。

公元875年5月,已56岁的黄巢联合同族兄弟子侄总共八人揭竿而起,几千人加入到黄巢的队伍当中来,并积极响应河南长垣的王仙芝。以黄巢和王仙芝为首的起义军打着 的旗号,仅数月时间就迅速将势力发展到几万人的庞大规模。

后王仙芝去世,黄巢一人独大,成为起义军首领。随后黄巢带领起义军辛苦征战3年,走遍全国多个省市,终于在公元880年12月,黄巢攻破长安,做上 ,改国号为大齐。登基后的黄巢为巩固政权将唐朝文武百官尽数杀害。

由于后期根基不稳,故黄巢很难长期维持。只做4年皇帝的黄巢结果被唐军反扑最终只得落荒而逃。当时唐朝将领 、王重荣等人率大军反攻,黄巢的起义大军很快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公元884年,黄巢围困在虎狼谷,走投无路的黄巢明白自己大限已到,便拔剑自杀。

临终前,他再三叮嘱外甥林言将自己死后把头颅献给唐朝统治者,力求保住外甥林言的性命。

黄巢自刎时还剩一口气,林言见大势已去,又急于邀功请赏,于是他一刀下去黄巢当即毙命。随后林言又将黄巢的兄弟和妻儿一并杀害,取下他们的头颅分别装入盒中,打算将黄巢等人的头颅献给徐州军阀时溥。

途中和 博野军相遇,沙陀博野军将林言当场杀害,取下他的头颅,和黄巢的头颅一起进献给时溥。

image.png

姬妾赴死,从容应对

时溥得到黄巢等人的头颅后喜出望外,他将这些头颅小心翼翼地保管。为获得更多的赏赐,时溥将黄巢的二三十名妻妾一并抓获。当年黄巢攻下长安, 带着几个 和4个皇子仓皇逃出长安城。黄巢入宫称帝后,宫内几千位宫女跪拜相迎黄巢的到来,其中不少宫女主动委身给黄巢做他的姬妾。

黄巢死后,唐僖宗依然藏在成都还未返回长安。公元884年7月,时溥将黄巢的几十名姬妾悉数押往成都,准备向唐僖宗邀功。得知黄巢已赴黄泉的唐僖宗欣喜若狂。他对黄巢恨得咬牙切齿,如今他又高兴得 ,命人将黄巢及其兄弟们的头颅高高悬挂起来,并让黄巢的数十名姬妾全部排列在大玄楼下,而自己站在大玄楼上亲眼目睹仇敌及其家人被众人羞辱。

唐僖宗登楼观望众人看到此情形的反应后,于是站在几十名姬妾面前怒斥她们。她们其中大部分都是唐朝宫廷内的宫女居然投奔到他敌人的怀中,他极为愤怒,质问众姬妾道,你们都出身富贵,蒙受皇恩,为什么要跟随黄巢这个逆贼?

排在队列之首的一位姬妾当即怒视唐僖宗,慷慨激昂地回答道“贼寇逞凶叛逆,国家以百万,不守宗庙,播升任巴郡、蜀郡;如今陛下以抵抗不住贼责备一个女人,设置公卿大臣将帅在什么地方吗?”唐僖宗听到该姬妾的一番话当场恼羞成怒,命人将几十名姬妾全部拉到街市中斩首示众。

百姓们对即将赴死的姬妾们心生怜悯,为了在行刑时让姬妾们少受些痛苦,百姓们纷纷送来美酒给众姬妾,姬妾们几杯酒下肚后,都已经醉得 。紧接着,刽子手才将醉醺醺的姬妾斩首。只有那个把唐僖宗噎得 的姬妾拒绝饮酒,在行刑时毫无惧色,神情自若死在侩子手的刀下。

唐僖宗的懦弱,众人是看在眼里。他不敢面对曾气势汹汹的 ,唯有拿这些手无 的妇孺们撒气,连一位弱女 不如。虽唐朝又回到唐僖宗手中,但已离灭亡之日不远。

令人悲叹的是,黄巢确有才华,可惜时运不济,让他对唐朝官吏极度的不满,走上揭竿而起的道路。只是他的辉煌转瞬即逝,最终他奔赴黄泉。他的出现,直接导致唐朝的加速灭亡。相信他在黄泉之下,看到他的姬妾们面对懦弱的唐朝统治者表现得 ,他定当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貌比潘安,才比子建”的“子建”是谁?

“貌比潘安,才比子建”的“子建”是谁?

康熙圈禁胤祥后为什么要脱掉帽子?原因是什么

康熙圈禁胤祥后为什么要脱掉帽子?原因是什么

范文程是什么人?清代第一权臣,大清的恩人

范文程是什么人?清代第一权臣,大清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