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要以藩王身份造反只因为朱元璋的一条祖训

4187

还不知道: 为什么要以 身份造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皇考建洪业之艰难,望陛下保洪业于永远,遥仰天门敬摅愚恳,惟陛下念之。臣又窃计奸权之党,必已蟠结深固,恐陛下未易除之伏睹。祖训有云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臣谨俯伏俟命惟,陛下念之念之既发书讫。

这是朱棣打着“ ”的口号,发动 时发表的檄文。朱棣是 的第四子,是驻守北平的燕王,位高权重。当时的天子是朱元璋的皇长孙 ,朱棣的亲侄子。

image.png

朱棣又称永乐大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1399年,朱棣借口建文帝朱允炆身边出现奸佞之臣 、黄子澄澄,从北平起兵,南下争夺皇位。建文帝的皇位名正言顺,朱棣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反叛朝廷?

那是因为朱元璋生前制定了一条祖训,本意是为了巩固 王朝,没想到成为朱棣争夺皇位的利剑。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制定这一祖训?朱棣又是如何祖训篡夺建文帝的帝位?

自西晋“ , ”之后,分封制度导致诸王割据,对抗中央政府,威胁皇权的弊端已经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共识。从那以后,隋、唐、宋、 都不再实行分封制度。但是朱元璋建立 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封诸侯王。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 家,下安生民。今储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朱元璋最开始的想法是:中央有 坐镇,直接掌管和统领,地方有藩王坐镇,协助中央管理,内外相辅,保证朱氏王朝天下万世一系。朱元璋分封诸王并没有错,当年 和 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朱元璋和他们犯了同样一个错误,那就是给藩王的权力过大,最后导致尾大不掉。

《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

这只是藩王的标配,实际上,在朱元璋时期,藩王的配置远远高于这个标准。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元朝残余势力远遁蒙古草原,但是他们对明朝北部边境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在朱元璋分封的二十三位藩王中,就有九位驻扎北部边塞,称为“塞王”。这些“塞王”平时的职责是修建卫所、屯田、训练军队、以及进行军事部署等。

image.png

明朝藩王和以前相比,行政方面的权力被削弱,但是军事方面的权力却逐渐加强。原本藩王对王府隶属的官员有选用、升迁、罢黜的权力,后来朱元璋收回了这部分权力,规定王府官吏“任满黜陟,俱取自上裁”。原本藩王只对王府护卫队有统率权和指挥权,后来朱元璋不仅增加护卫队的数量,连辖区内的武将也要受藩王节制。

《明史》: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 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

在九大“塞王”中,以晋王朱棡和燕王实力最为雄厚,晋王驻地太原,燕王驻地北平。两地均属北部边境重镇,是明朝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最前线,所以朱元璋给予他们高于其他诸侯王的地位。特别是燕王朱棣,凭借智勇双全,深得父皇器重,多次领兵出塞作战。他不仅可以节制封地内的所有军队,还可以节制其他藩王的王府护卫队和当地驻军。

明朝中后期,随着藩王逐渐长大成人,以及朱元璋年事已高,对诸王的掌控大不如前。边塞诸侯王开始利用边境军事重镇的优势,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如宁王朱权“所部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蒙古 ,皆骁勇善战。”面对藩王实力不断膨胀,朱元璋除了用祖宗家法进行劝勉和恐吓之外,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抑制措施。朱棣凭借战功卓著,在藩王中威望很高。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朱棣逐渐起了觊觎帝位之心。

1398年,朱元璋去世,早在七年前由于太子 的英年早逝,朱元璋并没有从剩下诸子之中挑选继承人,而是 的把帝位传给皇长孙朱允炆。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是一个“诸王骄横,干弱枝强”的大明帝国。为此,建文帝朱允炆一上台就采纳谋臣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削藩”建议,翦除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image.png

削藩对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危及中央,汉景帝就是因为削藩导致吴楚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 上书,陈述削藩的必要性:

《汉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共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推行削藩,决定首先对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 下手。汉景帝的削藩让诸侯王大为惊恐,朝廷刚决议要削藩,吴王刘濞就联合楚、齐等七国反叛中央。联军打仗“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帜,发兵进攻长安。

面对声势浩大的叛军,年轻的汉景帝开始慌了,竟然将晁错腰斩,以换取叛军退军。没想到叛军不但不退兵,反而继续西进威胁长安。回过神来的汉景帝决心武力平定叛乱,命太尉 率兵平叛。不到三个月,吴楚七国叛军 ,汉景帝一口气废了七国中的六国,仅保留 。

image.png

建文帝汲取汉景帝仓促削藩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弱后强”的策略,先后废掉周、齐、湘、代等诸侯王。紧接着收回诸侯王对封国的统治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维护卫官听王”。

建文帝继位后一系列削藩举措,使燕王朱棣倍感不安,削藩的 迟早都会落到自己的头上,经过深思熟虑,朱棣决定起兵反抗。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在北平起兵。虽然同为“清君侧”,朱棣起兵和 吴楚七国之乱最大的区别在于,朱棣是有名正言顺的法律依据的。

《皇明祖训》: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皇明祖训》是朱元璋生前制定的对后世子孙的训戒,意在巩固朱明王朝。朱棣巧妙的利用朱元璋留下的祖制,把自己打造为王者之师,意在诛杀天子身边的奸佞,匡扶正义。这是朱棣的高明之处,把举兵造反包装为“行 之事,以辅 ”,始终不提反对朱允炆,只针对朱允炆身边的宠臣黄子澄、齐泰等。

经过四年的南征北战,燕王朱棣于1403年攻入南京,夺取帝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经历残酷的皇权斗争,最终以藩王的身份问鼎皇位,担心其他藩王效法自己。于是宣布“凡祖宗成法有改易者,仍复其旧”,恢复被建文帝废除的诸王爵位,多方安抚各地藩王,获取他们对新王朝的支持。除此之外,朱棣继续暗地里执行建文帝炆的削藩政策,比如把边塞诸王迁往内地,削减护卫军,把藩王辖区军队指挥权收回中央等。

image.png

事实证明,朱棣的削藩策略比建文帝更加缓和,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有效的加强了中央对藩王的控制。基本上解决了朱元璋晚年由于藩王权力过大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为朱棣对外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本来在和名正言顺继承帝位的建文帝相比,朱棣的劣势是相当大的。但是在个人能力方面朱棣却是碾压建文帝。朱棣在军事方面灵活多变,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在政治方面 。特别是其娴熟的政治权术,凭借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以及“清君侧”的名义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攻击建文帝违背朱元璋祖制,把自己打造成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实际上朱元璋亲手制定的《皇明祖训》,在他死后,对历代帝王的约束力不高。从建文帝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制度被后世皇帝推翻。这些朱氏子孙表面上口口声声说遵从祖训,背地里偷偷修改祖训,枉费了朱元璋一片苦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公孙为什么可以当作国姓?原来黄帝的姓是公孙

公孙为什么可以当作国姓?原来黄帝的姓是公孙

岳飞当初如果迎回了二圣南宋又会是什么样的

岳飞当初如果迎回了二圣南宋又会是什么样的

白起被宋太祖踢出武庙十哲?背后什么原因?

白起被宋太祖踢出武庙十哲?背后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