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壤之战中,明军用一种什么样的武器砸伤日军数千人?

4427

发布:2024-10-16 21:13:02  来自 蓦地一相逢 觅知友会员

公元1593年,明 二十一年,正月初八。

拂晓,一声号炮响起,平壤之战开始。站在西城城墙上的小西行长,严阵以待,等待着明军的进攻。然而,令他不解的是,号炮声响过之后,明军既不向前冲,也不架设云梯,而是两两一组,在原地架设起一种很奇特的装置。

小西行长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就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炸雷在耳畔响起。随后,他看见明军阵地上万炮齐发,无数石块、铅弹从天而降,砸在西城的城墙上,砸在日军的身体上。日军毫无堤防,当下就被砸死砸伤多人,小西行长也被击伤。

在包扎伤口期间,小西行长痛苦的说道:“明军使用的是‘大筒’。”小西行长口中的“大筒”,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炮”。

image.png

不错,明军使用的正是这一武器。但确切的说,它不能被称为大炮,而应该是手炮或者火箭筒之类的,它当时的真实名字叫“弗郎机”。

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大明的弗郎机。

来源

公元1522年,明嘉靖元年,海道副使汪鋐在海上大败葡萄牙船队。战后,他跳上对方遗弃的战船,发现了一批从未见过的火器,经过琢磨,他发现这些火器的威力极大,很值得推广。于是,他将此物上交朝廷,并建议仿造。

由于在 ,从外国来的人大都被称为“弗郎机人”,因此,外来的火器,就被统称为“弗郎机”,这便是弗郎机炮的来源。

型号

经过研究,嘉靖二年,即1523年,明军在南京成功仿造出第一门弗郎机炮,并取名“大将军”。后经数次改进,制成大样弗郎机、小样弗郎机及马上弗郎机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

大样弗郎机,全长两米,重300公斤,前有准星,后有照门,支在炮架上,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image.png

小样弗郎机,全长九十厘米,炮身带有钢环,可供随身携带,到了地方把炮筒往地上一架,瞄准了就能打,相当于后来的火箭筒。平壤之战,明军用的就是这种型号的弗郎机。

马上弗郎机,全长七十厘米,可供骑兵在快速移动时使用,具有很强的震慑力。

image.png

整体结构

外部形状:弗郎机,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片包裹,并加以防止炸裂的铁箍。

内部结构:弗郎机,由炮管、炮腹、子炮三部分组成。为了实现快速连续发射,明军设计了子母铳,其原理相当于后来的火箭筒,母铳就是大炮的炮筒,子铳就是炮弹(口径小于母铳)。在打仗之前,先将铁砂、石块、铅弹、火药依次填入子铳,等到了地方,把子铳往母铳里面一放,一拉线发射出去,紧接着再填入第二个、第三个早已制好的子铳。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快速连发了。

弗郎机详解图,A为子铳,B为铁砂,C为石块,D为铅弹

弗郎机的四大优点

第一,射速快。以“大将军”为例,假设配备三门子铳,第一门子铳填入母铳,射毕取出,再填入第二门、第三门。根据实操演练,射完三门子铳,总共用时不超过20秒。

第二,散热快。由于炮筒前后相通,炮管较薄,因此易于散热。不仅提高了连续射击的能力,而且还减少了火药的自然可能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三,子铳的容量确定。容量决定了火药的填装量,因此不会发生因过量填充而导致的炸膛事故。

第四,子铳为铁铸,可以承担一部分火药压力,使母铳的寿命增长。此外,即使子铳损坏了,但也不影响母铳的射击能力。

image.png

弗郎机的缺点

弗郎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射程不够远。因为,它的子铳与母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公差,容易造成火药气体泄露。

布衣曰

总体来说,弗郎机的性能是超前的,与后来的红衣大炮相辅相成。但到了 ,军队对火器一味求远,重大炮而轻弗郎机,以至于到了十八世纪,清朝的军队里再也没有弗郎机了。面对如此命运,我们也只能唏嘘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地球气象卫星是如何原作的?为何要同步轨道呢?

地球气象卫星是如何原作的?为何要同步轨道呢?

曹雪芹的妻子是谁?曹雪芹的后人如何?

曹雪芹的妻子是谁?曹雪芹的后人如何?

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秦始皇要用朕来作自称?

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秦始皇要用朕来作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