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刘禅的最后一道诏书是什么内容?真相是什么
3321
每当一提起 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死后, 无疑成为了蜀汉的顶梁柱,朝政的大小事情都包揽在了自己身上。但所幸的是,诸葛亮不是那种把持朝政的奸佞之臣。相反,他把自己后半生的心血全部奉献给了蜀汉,为了蜀汉的将来,他一次次的出兵北伐曹魏,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的 足以对得起刘备临终的嘱托。
随着诸葛亮的死去,刘禅开始亲自掌权,独立处理蜀汉大小事宜。虽然他没有父亲刘备的能力,但是他却依然统治了蜀汉三十年的光景。可见,我们的阿斗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诸葛亮死后,蜀汉上下对于北伐早已没有当初的自信与热情了,因为群臣很清楚,就连诸葛亮这样的大智者, 都无功而返未能北定中原,换作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曾对 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蒋琬所表达的意思很清楚,我们这些大臣的能力与丞相诸葛亮相比都相差甚远,他都没办法可定中原,更何况我们呢!但是姜维却一意孤行,坚持以穷兵黩武的方式来强大蜀国,可是经过数次北伐证明,蒋琬说的话是很道理的。面对蜀汉内部主战派和止战派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刘禅来说,掌舵确实有点艰难。
但刘禅还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持着蜀汉,虽然在这过程中也犯了不少错误,如亲信宦官 等人,但终究还是支撑了蜀汉近30年的时间。就算刘禅知道蜀汉国力衰弱,早晚会被曹魏吞灭。但他依然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系蜀汉,保全治下的百姓。当 、钟会 的时候,意味着蜀汉的最后时刻来临。
此时的刘禅有两个选择,一是组织军队战斗到最后一刻,誓死不降;二是臣服曹魏,开城投降。就在满朝文武商讨如何抉择的时候,刘禅做了最终的决定,他选择了不抵抗开城投降这一条路。因为他听说“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对他来说,个人生死事小, 百姓的性命却事关重大。
于是他下达了最后一道圣旨,其中提到:“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帑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意思就是,我可以让蜀汉将士放下兵器停止抵抗,也可以将官府国库完好封存任由曹魏处置。但只有一个希望,就是保全城中所有百姓,不要让他们受到伤害。最终刘禅自缚绳索,带着棺材前往曹魏军营前门。邓艾见状,替他解下了绳索,并烧掉了棺材,以礼相待刘禅。对于刘禅的那道诏书,曹魏方面接受了他其中的恳求,善待全城百姓绝不伤害。可以说,刘禅在他的 职业生涯最后一刻,表现出了一个亡国之君超凡的气度和姿态。
对于当时天下的百姓来说,不管是生活在蜀汉还是曹魏或者东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完成统一,回归和平。而刘禅能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牺牲自己的尊严和荣辱,以保全蜀地百姓的平安。可以说,他的举动是一种大义,一种对百姓最高的善意。因为他知道顽强抵抗只有一个后果,那就是葬送无数将士和百姓的性命,而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不希望因自己而牵连千千万万无辜的人。因此,岂能说他是一个无能的昏君呢?相信若刘备泉下有知的话,他对于刘禅的这一举动也会认同,并感到欣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