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光绪原本只是一位王子慈禧为什么会安排光绪继承同治的位置
3366
为什么安排慈禧继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原本只是一位王子,父亲是 的第七个儿子醇亲王奕譞。他生于1871年,由堂兄 赐名载湉。“湉”字的本意是水波平静,但谁也没想到,在载湉四岁时,他平静的生活惊起波澜,命运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黄瓦红墙、守卫森严的宫廷出现一场噩耗,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英年早逝。具体死因,官方说天花,民间说因寻花问柳而染上 。
的皇位继承,遵循的都是父死子继。由于同治皇帝既无子孙,也无兄弟,这就就给皇室留下一个难题。皇位由谁继承,权利如何运作,都成了必须立刻解决的问题。于是, 召集王公大臣,至 西暖阁开会。接到通知的人都清楚,这是一场关乎大清国运的会议。
在同治去世,皇位空缺的情况下,按照传统惯例,应该是为同治皇帝立嗣,然后由嗣子继承皇位。古代宗法原则是:
“立嗣之事,其法择胞兄弟之子以为嗣,次则择从兄弟之子。”
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没儿子,要立嗣,首选就是亲兄弟的儿子,其次是叔伯兄弟的儿子,总之,尽量选择血统相近的人。
同治无亲兄弟,若为他选择嗣子,只能在“从兄弟”里面选。同治是“载”字辈,他的下一代就是“溥”字辈。当时“溥”字辈只有两个人——溥伦和溥侃,为道光皇帝长子奕纬之孙。
然而,奕纬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没有留下子嗣。 上位后,不忍兄长无后,就从宗室中选择载治,过继给奕纬。因此,载治的血统并不是近支皇族,其子溥伦和溥侃也只是名义上的道光后人。
如果立溥伦或溥侃为皇帝, 奕䜣、醇亲王奕譞这些道光诸子绝对不会接受,两宫太后也不会同意,因为她们是道光的儿媳妇,有责任维护道光的帝王世系。
西暖阁择立新君的会议开始后,立“溥”字辈分决议,很快就被否决。因此,就只能从同治的平辈中选人,也就是回归“兄终弟及”。按照这个思路,可选范围就扩大了,比如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都有儿子可供选择。其中,恭亲王的儿子载澂已成年,爵位是贝勒,比较有竞争力;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四岁。
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当时 与慈禧在此问题上发生过争执。
“(慈禧说)此后垂帘如何?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太后垂帘听政的前提是皇帝幼小,慈禧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立小皇帝。枢臣,即军机大臣说立贤,言外之意是就是要找个年长的,因为小孩子无法用“贤”与“不贤”来评价。但考虑到慈禧的地位以及权力欲,军机大臣也适当退让,依旧说垂帘。
当时的军机处,以恭亲王为首,军机大臣都是他的亲信,所谓立贤,其实是为恭亲王之子争取机会。但慈禧与恭亲王是对手,肯定不愿意他儿子继位;何况,恭亲王之子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难堪大任。因此,慈禧又说: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翁同龢日记》”
慈禧将“择君”改为“择嗣”,而且是为咸丰择嗣,这就是将国事变为家事。此言一出,军机大臣 ,因为咸丰的家务事,外人难以干涉。接着,慈禧宣布,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咸丰为子,入承大统。一场拥立新君的大事,被慈禧轻易解决。联想到历史上皇位争夺的残酷性,慈禧的决断,可谓漂亮。慈禧为何要选择载湉?
一、两人关系,亲上加亲。如果选“溥”字辈,慈禧就是太皇太后,一来关系疏远,二来“垂帘听政”的合法性就没了。因此,只能选择“载”字辈。载湉是慈禧妹妹醇亲王的福晋所生之子,相比其他“载”子辈的王子,载湉与慈禧关系更近,既是她的侄儿,也是她的外甥,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年纪尚小,便于控制。载湉继位时,年仅四岁,等到他正式亲政,还有十多年的时间,因此,慈禧就能继续垂帘听政,掌控朝政。此外,小孩子便于教育,也更容易培养感情。
秋媚说:光绪能成为皇帝,完全是慈禧运作,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全部是她的权力欲所驱动。光绪虽是帝王,但他的个人意愿是无效的,从始至终,他都是 的“提线木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