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范文程是明朝最大的威胁?原因是什么
3490
你们知道范文程为何成了 最大的威胁?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天聪六年(1632年)春, 第二次征伐察哈尔蒙古 汗,目的是要彻底打败东部蒙古,孤立明朝,由此开始各个击破,最终发力对大明的征讨。
范文程作为皇太极的主要谋臣,在辅佐皇太极处置与明朝的关系上屡屡玩弄“议和”的把戏。他以议和为诱佴,麻痹明朝君臣,欺骗舆论,制造入侵的借口,起了重要作用。
为此, 范文程向皇太极建议: “主公如考虑师出无名,那么当告知明边境城民: 察哈尔汗远逃,他的人民和土地归于我朝。因为路远不可以迁移。今与你国议, 借你们的马匹和粮食以渡我新归附的民众。如果议和成, 得到马匹和粮食;如果议不成, 这不就师出有名了吗?"
范文程这个以议和为幌子,实为争取掳掠明边境制造口实的计策,立即被皇太极采纳。皇太极马上写信给明朝大同、阳和、宜府等地的官员,故作姿态,要求议和,但仅给10日的期限,过了日期便要借口进攻。如此往来可谓步步花招。
范文程以议和为计, , ,使皇太极大受其益。天聪二年,皇太极两用范文程的议和计,骗过 和 帝,获得成功。天聪六年,范文程又用假议和,争取了时间,大败明军。
天聪七年(1633 年),皇太极大举向明边境进兵,仍是用的范文程的“讲和”计策。这次用兵,在纵火攻城之前, 皇太极到处张贴告示,把讲和不成的责任推给明方,为了进一步欺骗舆论,皇太极煞有介事地致书朝鲜国王李俒,让其充当与明朝讲和的中间人。朝鲜人一眼便看穿了皇太极的把戏,认为皇太极的诡计不过是金、元愚弄 时的故伎重演,并没有真心讲和之意。
范文程以其谋略家的超凡智慧, 越来越为皇太极所倚重。天聪七年(1633年),为适应需要皇太极创建了 汉军, 它为“选用招降、以汉攻汉”提供了组织上、军事上的保证。在商议范文程可否任固山额真一职时,皇太极说: “范章京的才干当然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然而固山额真仅仅是汉军一个旗的指挥。我认为他是我的心腹和国家的栋梁。”这充分说明了皇太极对范文程才能的倚重, 以及对范文程本人的宠信。
范文程从天聪三年(1629年)进入文馆,到祟德元年(1636年)时,就进了内三院,任 ,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他虽不在议政大臣之列,但几乎参与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皇太极和他的每一次谈话,都得几个小时,甚至来不及吃饭和休息, 就又被皇太极召入。每逢议事, 皇太极常说: “此事范章京知否? ”每当议事不决的时候, 就会说: “何不与范章京商议一下? ”如果众臣下回答说: “范文程已经同意。”皇太极方可批准。有时,范文程生病不在朝中, 一些待办的事皇太极还要等他病好之后再行裁决。
在处理各项军国大政中, 范文程最重视延揽人才。在用人上,他大力提拔有才能的人,曾建议皇太极通过办学校和进行考试选拔人才。范文程所在的文馆就招收学生, 每年举行考试,分为三等。在很短的时间里, 就培养出了数量可观的人才。这些知识分子忠于 ,成了各级衙门的骨干, 也是后来统一全国的重要力量。
早在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役时,部分明军被围困在西山上凭险坚守,范文程单骑抵其垒下, 说降了明将。天聪七年(1633年),明朝辽宁守将 、 、 等人来请降时,皇太极派他带兵接应,并传谕皇太极思贤若渴的心情。由于他具有身为汉人的特殊条件, 加上他能说转铁石心肠的才干, 使他多次劝降明朝将官获得成功。
崇德七年(1642年),明朝蓟辽总督 在松山战败被俘。皇太极极力劝其投降, 但洪承畴数日不食,骂不绝口,宁死不降。皇太极只好再派范文程去劝降。
范文程见到洪承畴,并不言劝降之意,只是谈古论今,天南海北随便闲谈。事有凑巧,说话中, 恰好房梁上有积尘飘落到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这个立意将死之人,却几次将落尘拂去。这个情景落入范文程眼中,他 ,再三好言相劝之后,告别而去。见到皇太
极, 范文程将经过一禀报。皇太极叹息一声说:“承畴不降,只好遂其心愿了。” 范文程却有把握地说: “臣看洪承畴是不会死的。” 皇太极急忙问道: “何以见得?”
范文程回答说: “他连自己的衣服都这般爱惜,更何况自己的生命呢。”
在范文程攻心的推进下,大明王朝的骨干力量逐渐被收拢瓦解,致命非同一般。
从天聪三年起,按照皇太极的规划设计,内阁开始形成雏形、文馆的建立标志着后金政权向着封建转变。而范文程正是这一重要的软实力。
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又对文馆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范文程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但他的实际权力并不限于内秘书院。他积极支持和帮助皇太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八旗诸贝勒的王权。天聪九年(1635年)冬,皇太极召范文程商议能否上尊号称帝的事, 范文程就回答说: “今开顺天意, 合人心,受尊号,定国政适当。”极力主张皇太极称帝。次年春,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 改元崇德, 改国号为清。清朝的建立, 标志着机构改革进人质变的新阶段。
祟德元年(1636年),范文程上疏清太宗皇太极,仿照中国历代朝廷官制, 建议“请置言官”。皇太极接受了他的意见,在祟德元年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与三院 不相统属, 独立地行使检察之权,这是一项强有力的改革,把皇权与王权斗争的主动权操在了 手中。
崇德三年(1638年),范文程奏请每衙门只宜设满洲承政一员,以下酌量设左右参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皇太极批准了这个建议,并委派范文程协助 “更定八衙门官制”。经过这样改革, 停止了诸王贝勒对各部院的干预, 加强了中央集权。
起初时,为了处理 事务,皇太极设立了蒙古衙门。到祟德三年, 范文程把它扩充
为“理藩院” ,由处理单一的蒙古族事务扩大为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事务。这对后来推进与蒙古、回、藏等民族的合作, 都起了积极作用。到了崇德末年,清王朝模仿明朝,并有所增加与发展,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成了一个可以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经济上都能与明朝一比高低的劲敌。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病死。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事先没有安排, 满族贵族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斗争,一时间杀人流血, 势不两立。在这场斗争中, 范文程始终保持谋略家的清醒头脑,没有卷进去。这一年的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 由各派政治势力都能接受的人物、皇太极第九子、未满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翌年改元 。
范文程从投奔 起,到追随皇太极这两代帝王时期,以其雄才大略制定了进攻中源、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方针,并在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始终坚持这个方针不变,直至最后实现。他 地在历史发生大转变的关键时刻, 把握住了时机。
当多尔衮的伐明大军行至辽河时, 得到了明朝灭亡的确切消息。在这紧急关头, 多尔衮急召在盖州温泉养病的范文程速来商讨对策。
四月初,范文程抱病往见多尔衮。建议立即入关, 进攻 的 。他断言对李自成有三个原因可攻,加上大顺军“行之以骄”,可以“一战破也”。当时,无论是皇太极, 还是多尔衮,在与明朝作最后斗争的前夕,都想联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共同夺取明朝政权。唯有范文程抓住了明朝新亡、李自成农民军立足未稳这样一个稍纵即失的机会,当机立断,果敢地提出了清兵入关、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意见。清廷按范文程的建议,确立了入关大策。范文程随多尔衮大军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一战, 大败李自成, 随后大顺军被迫撒出北京。五月初, 清军占领北京, 范文程所首倡的“进取中原”的方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范文程少年好学,胸有大志,投奔努尔哈赤后, 对清廷忠心不二。他为官清正,不恋高位,有 ,在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是清初杰出的政治谋略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