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弼马温到云台三十二将之一,揭秘窦融传奇的一生

2382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窦融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融位列 开国 副榜,为光武帝 平定隗嚣立下大功。不过,窦融的传奇却不是军功,而是历经西汉、新朝、更始和东汉四朝,从 一路做到大司空,每一次改朝换代,他都能得到升迁,落空。

窦融投靠刘秀后,不光官至三公,他的儿孙三人尚公主, 家族府邸散布京师,绵延相望,奴婢数千,所有皇亲国戚和功臣,没有一个比得上窦氏:

image.png

“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历史上有人认为窦融的发家,有钻营的成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窦融到底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的,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横跨四朝的窦融传奇,每一朝都不踩空

窦融的先祖是西汉窦 的弟弟窦广国,曾经显赫一时,但随着年代久远,到了窦融父祖一代,家族早就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窦融自幼丧父,西汉居摄初年,窦融投军,做了强弩将军王骏手下的司马。强弩将军是杂号将军,司马是掌管马匹饲养的低级军官。机会就来自于居摄二年的翟义造反,窦融随王骏讨伐翟义,在战斗中立了功,被封为建武男。

一战封爵,窦融的军功绝不小。不久,窦融的妹妹嫁给了 的堂弟王邑为小妾。因为这层关系,窦融获得了与权贵阶层交往的机会。新朝建立后,窦融被王邑、 等人赏识,多次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一步步做到波水将军的职位。

新朝灭亡后,窦融向更始政权大司马赵萌投降,又得到赵萌赏识,被举荐出任巨鹿太守。不过,窦融并没有仓促上任,而是 请求辞去巨鹿太守,希望出镇河西。最后窦融如愿以偿,以张掖属国都尉之职,跑到了偏僻的大西北。

到了河西不久,窦融又联络河西五郡太守、都尉,组建了一个河西联盟,窦融出任代理大将军,统管五郡一属国,并依附于天水豪强隗嚣。

刘秀登基后,窦融在长达五年的调查分析后,决定把赌注压在刘秀身上。于是他几次派遣使者出使洛阳,向刘秀表明心迹,并对隗嚣的 表达了不满。

隗嚣与东汉政权决裂后,窦融积极配合汉军对隗嚣的军事行动,为刘秀消灭隗嚣,统一陇西做出了大贡献。

天下统一后,窦融调入洛阳,出任大司空,建武二十一年又以特进身份,任卫尉十多年,直至年老退休。

窦融从西汉的司马,到新朝的将军,再到更始的太守,最后在东汉一飞冲天,位居三公。他的每一步都踩得那么踏实,那么稳,从来没有落空过,那么窦融的诀窍在哪里呢?

进阶不拼运气,窦融的五大人生智慧

大概窦融的升迁过于顺当,从来没有过波折,很容易被人认为是运气爆棚,甚至被指责为投机小人。其实,窦融之所以每一步都踩得那么坚实,跟他的处事做人原则有很大关系。

识大势:认得清天下形势,远离政治雷区触碰雷区是政治家最忌讳的事,往往一不小心就终结政治生命。如果说新朝代替西汉,形势比较明朗,不容易犯错,那么新朝灭亡后的乱局,则是遍地雷区。

窦融曾经对家族兄弟们,私下表达了他对未来局势的判断:

“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实,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

更始入驻长安后,当绝大多数人认为天下已定时,窦融做出了“未可知”的结论,可见他对大势的把握非常精准。果然,此后三四年间,又接连蹦出八位 。

刘秀登基后,窦融随同天水隗嚣一起,承认了东汉政权, 用建武年号。当隗嚣对东汉政权三心二意之时,窦融却坚定地站在了刘秀一边,他一边主动联络刘秀,一边协助汉军制约、打击隗嚣,立场非常坚定。

极具迷惑性的更始代新,窦融一眼看出它的不可靠; 的皇冠乱飞时期,他又一眼识别出刘 是真龙。要知道,窦融跟刘秀隔着重重山水,就能做出这种判断,其对大势的辨识才华,难出其右者。

守法度:摆得正自我定位,避免头脑膨胀新朝灭亡后为何出现那么多皇帝,原因就是天下无主,军阀们都自认为机会来了,窦融的近邻隗嚣就是如此。

其实从地缘优势和经济条件上讲,窦融比隗嚣更具备优势。两汉期间的 ,是个雨水充沛,气候温润的大粮仓,它地处偏远,中原政权往往对它鞭长莫及,周边的西羌和匈奴又明显不是对手。所以,窦融是有资本关起门来称帝的,就像蜀地的 。

但是窦融没有头脑发热,而是谨守法度,坚持自己守边安民之臣的本份,静候新皇的诞生。

倘若没有高深的德行修为,很容易走向自我膨胀。当年刘秀给窦融写信, 地告诉窦融,你是有条件自己玩的,我拿你没办法:

“欲 ,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

image.png

窦融接到刘秀的书信,立刻派自己的弟弟窦友,亲赴洛阳,再次表明自己替汉室守边的职责。

懂经营:找得到最佳方案,确保多方共赢《 》讽刺窦融没有治国才能,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窦融能以河西之地立足,恰恰显示了其卓越的才能。

河西地处天水西部,东临黄河,包括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五郡,和张掖属国。窦融以张掖属国都尉身份,到任后迅速安抚当地官民,结交豪强势力,又压制住西羌部落。做完这项工作,立刻 地联络五郡太守、都尉,积极促成了河西联盟的组建,并被推选为代理大将军,统筹河西军务。

河西“抱团经营”的模式,在当时绝无仅有,它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窦融当初“自保”的出发点,对东汉统一和保护人民都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刘秀的统一战争整整打了十三年,几乎打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东汉是建立在一片废墟基础上的,恢复民生就是东汉的第二条战线。

窦融建立河西联盟,从军事上挡住了西羌对汉入侵,又阻止了隗嚣的扩张,为河西几十万人口守一方平安,同时又让河西成为东汉初年极少数的富庶繁华之地。河西的稳定,对整个凉州,乃至关中地区起到了维稳作用。

通心术:读得懂刘秀心思,扫除沟通障碍事实上,即便做到了以上几点,可保窦融荣华,却不一定保得了窦氏显贵。窦融的成功,除了以上的“硬条件”,他个人取得了刘秀的充分信任是很重要的“软条件”。

窦融远在天边,怎么能让刘秀打心眼里信任他?原因就是窦融能读懂刘秀的心思,他知道刘秀最想要什么——安全!

东汉政权的构成以豪强势力为基础,皇权与豪强势力之间,存在相互支撑和掣肘两方面关系,所以,刘秀对他们既要利用又要提防。豪强势力像老虎,只有 ,才不至于对皇权构成本质性威胁,否则早晚出事,比如当年渔阳太守彭宠谋反、真定王刘杨谋反。

即便忠心如上谷太守耿况,也被刘秀以北方苦寒为名义,调回洛阳养起来,远离了家族发迹之地,来到新环境的 家族威胁不再,因而耿氏一族累世十九侯!

image.png

窦融读通了刘秀的心思,他主动选择了交出河西兵权,对一个自断虎爪,且长期以来 的部下,刘秀除了感动还能怎样?

知进退:看得透朝政格局,避开利益陷阱刘秀给了窦融至高的荣宠,一入朝就是大司空。不过,窦融表现得非常矫情,多次找刘秀,或者托人带话,要求辞职辞封,刘秀被弄得四处躲藏,拒而不见。

有人因此认为窦融狡猾,对刘秀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不过,刘秀是个聪明人,假如窦融耍伪逃不过他的眼睛。刘秀不光没有接受窦融的请求,后来还任命他为卫尉兼将作大匠,不光有荣誉,还有实权。

卫尉的职责负责皇宫宿卫,只有皇帝的亲信才有资格担任,窦融担任卫尉十几年,可见刘秀对他的信任不减。刘秀对窦融的信任,还体现在双方结亲,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孙女,分别嫁给了窦氏子弟。

从刘秀的反馈,明显看出窦融的退,绝不是故作姿态。他曾经诚恳地表达了请辞的原因,他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不成器,守不住超越本分的荣华富贵。多年后的结局,验证了窦融当初的英明,他的儿孙们,四人死于狱中!

其实窦融还一句没有说出口的理由:朝政斗争复杂,他作为后来居上者,内心恐惧。窦融加入刘秀阵营相对较晚,到洛阳任职已经是建武十三年之后的事,他在洛阳虽然有龙宠护佑,但是在政治圈内孤立无援。

本来窦融就是一位精于取舍之道,懂得进退的人,一生小心翼翼走过来,他犯不着再冒险追求权势与富贵,退就是最好的自保手段,窦融的人生智慧不是一般的高!

以上五大法宝,充分显示了窦融德、才、能具备,他的成功绝不是靠运气,靠投机,而是他的人格使然。

“徼功趣势”之徒? 何以对窦融横加指责

不过,在《后汉书》中,窦融却被范晔认为是邀功请赏,趋炎附势之徒:

“窦融始以豪侠为名,拔起风尘之中,以投天隙。遂蝉蜕王侯之尊,终膺卿相之位,此则徼功趣势之士也。”

意思说窦融赶上好时候,从微贱到尊贵,不过靠的是趋炎附势、邀功请赏而已!很显然,范晔的这个思想,受 影响: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范晔的眼中,身处新朝、更始这样的无道社会,窦融逆势而行,窃取富贵,反而在回归东汉后,多次请求隐退,手段一定不光彩。所以,范晔不顾事实,说窦融“经国之术无足多谈”(治国才能不值得一提)。

很明显,范晔犯了几个错误:

其一,孔子的说法只是一般规律,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其二,孔子的说法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面对无道社会人人都逃避,历史怎么进步?即使有道社会,个人也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岂能人人一个模子?

其三,检验一个人成功与否,除了个人得失,更要看他的社会价值。窦融的行为,无疑对社会是有巨大贡献的。

诚然,窦融靠自己的生存智慧,获得了个人的大利,但是他确保河西的稳定繁荣,客观上保证了东汉帝国局部范围内的百 宁,这难道不是大义?

范晔的指责太离奇,窦融值得后人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赵高跟王温舒是怎么用一己之力影响整个朝代的?

赵高跟王温舒是怎么用一己之力影响整个朝代的?

李逵为宋江出生入死,死而无怨宋江临死前为什么还要毒死他

李逵为宋江出生入死,死而无怨宋江临死前为什么还要毒死他

才华横溢的王禹偁为何得不到朝廷重用,反而三次被贬呢?

才华横溢的王禹偁为何得不到朝廷重用,反而三次被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