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康熙传位时,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没造反?
2221
说到 ,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历 载,康熙在去世之前,在遗诏中说:“雍亲王皇四子 ,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 位。”因此,康熙王朝期间,诸皇子争夺储位的大幕落下, (胤禛)正式继位当皇帝。
那时候,雍正的敌对派、十四皇子胤禵正作为抚远大将军,在新疆、西藏一带和准噶尔部交战。当时胤禵手握重兵,坐镇一方,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康熙在颁布遗诏的时候,难道没有考虑这一点,没有担心胤禵因为没有获得皇位,心生不满,提兵造反吗?
其实,关于雍正继位的情况,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之谜。后世的专家学者,也对这个问题有过连篇累牍的分析。有人认为,康熙在临终前,本来不是传位给雍正,但最后遗诏被雍正篡改了。有人认为,康熙没来得及拟写传位遗诏,就突然去世了。所谓的遗诏,是雍正后来伪造的,有人认为,康熙传位的人,就是雍正。他经过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后,做出的这个选择。
当然了,康熙究竟有没有传位给雍正,并不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想讨论的是,康熙在传位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胤禵手握重兵”这个因素?
如果康熙想传位的人,并不是雍正。那么,他肯定就会传位给胤禵。这样的话,实际上他就用不着担心“胤禵手握重兵”的问题了。毕竟胤禵已经是皇帝了,难道他还会造自己的反不成?
如何康熙想传位的人是雍正,这就值得我们讨论了,康熙难道不担心胤禵会提兵造反吗?
我认为,假如当时康熙要传位的人是雍正,他其实也不用担心胤禵会造反。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胤禵不会造反。
胤禵这个人,性格上是重情重义,又很爽直的。正因为如此,他不会为了权力,做那些伤害家人,伤害朋友的事情。毕竟胤禵虽然去出征了,但是他母亲 还在京城,他的朋友包括八阿哥等人都在京城,他的妻子儿女们也在京城。如果他要提兵造反,必然会给这些人带来伤害。一想到这一点,他做事必然有所顾及,因此也就不会轻易造反。
所有要造反的人,其实本身必须是非常虚伪,经常伪装,同时也冷酷无情的。比如 ,比如 。他们在造反之前,都是极力表现出对皇帝 的样子。同时,尽管他们的儿子还在京城里当人质,但是为了获得权力,为了实现皇帝梦,因此,他们不会顾及儿子的死活。这是由他们的人性决定的。
但是,胤禵不是那样的人,不是那样的性格。同时,胤禵需要顾忌的东西,显然又比安禄山、吴三桂多得多。因此,他不会走上造反之路。
所谓“知子莫如父”,康熙当然是很清楚胤禵性格的,所以他很放心。
二、造反没人支持。
如果想造反,我认为,胤禵不会获得大家的支持。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当胤禵回京城,被囚禁起来以后,他不是获得了当时朝野的很大支持和同情吗?如果他当时造反,一定也能获得大家的支持。
这话是不对的。他被囚禁,获得大家同情,是一定的。自古人们都同情弱者。但是,如果他想造反,人们对他的看法就变了,他就站到了大家的对立面,不会获得那样的同情和支持了。
再说了, 当时的军队,主要是 军。 都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这些八旗子弟们,他们和家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牵绊,他们怎么会加入到造反的队伍中呢?
这和安禄山、吴三桂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安禄山军队的家人并不在京城,吴三桂的兵,也主要是由西南人组成,因此他们没有牵绊。
三、制约机制完善。
胤禵虽然被称为“抚远大将军”,但他在军队中的权力,其实是有限的。当胤禵出征的时候,康熙还给青海蒙古王公及军队首领写过信,让他们重视胤禵。康熙为什么会这样做,就是担心胤禵没威信,没权力,把军队指挥不动。这也反过来说明,胤禵的权力实际上是并不大的。
再说了,康熙当时还安排了 负责后勤保障及断后。而年羹尧与雍正的关系一向挺好。如果胤禵真的想造反,那么,年羹尧一断粮,同时在青海一夫当关,胤禵就没辙了。
也就是说,制约机制是很完善的,就算胤禵想造反,也没有办法。
当然了,最重要一点,还是康熙认为,胤禵是顾全大局,不会造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