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于谦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
3783
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大明第一救时宰相。为何这么说?因为于谦在大明最危急的时候,做了最正确的决定,使得大明转危为安。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朝政比较清廉,国家安定。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借君宠开始掌权,大肆打压异己,收受贿赂。
正统十四年,也先率领瓦剌军大肆侵犯明朝边境。王振不懂军政却掌军事大权,又鼓动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造成大明军惨败,连明英宗都被也先俘虏。
皇帝被敌人俘虏,国家一下子陷入混乱中。朝堂的百姓惶惶不安,拿不定主意又互相争吵。累积的恐惧,最终有人提出了都城南迁的提议。说是都城南迁,实际上就是逃难。
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在危急之时,是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说服太后留守京都。而国不可一日无君,虽然明英宗留有子嗣,但是皇帝年幼不足以处理危局。所以最后于谦等人,推钺王朱祁钰上台,封明英宗为太上皇,其子为太子。
朱祁钰继位之后,于谦分析局势言:“敌寇得意,要挟持扣留太上皇,这样形势下他们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他上奏征缴民夫,整饬武器,强化军备,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
同时为了避免敌军就近围困,他开始将外城百姓迁入城中。同时将附近仓库储存的粮食全部运输京都,就算不能运完,也不能给敌人留下。
后来也先果然挟明英宗前来叩门,最开始以明英宗为要挟,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明英宗对明朝不能构成威胁,于是强硬攻城。
于谦亲自指挥作战,又有数名大将配合,军民同心,上下一体,也先攻城日久,始终不能拿下京都。久攻不下,又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撑,如此下去毫无益处,最后也先选择了撤兵。
此战过后,于谦整治内政,恢复生息,又强化边境,使得大明一时安定。而被俘虏的明英宗,也因为对也先无用,最终被释放。于谦在大明危局所作所为,足以担“救时宰相”美誉。
后来明景帝朱祁钰重病之时,太上皇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明英宗重登皇位后,石亨这些功臣通通一飞冲天。
作为为大明做出重大贡献的于谦,被石亨诬陷谋立襄王之子,判斩首抄家。
于谦一生为国家社稷奔波,从未谋过私利,所居屋室仅避雨即可。抄家的时候,家中无余财,最多的便是书。看见一个柜子,官兵以为里面装了有财宝,打开却只看见了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
当初王振专权擅政,大肆收受贿赂。官员们都纷纷送财物宝器,上京述职的官员们莫不大包小包上门拜访。只有于谦没有多余钱财,为官好友劝说他至少带点土特产吧!于谦甩了甩袖子,说:“只有清风”。
虽然后来于谦得以平反洗刷冤情,但为国家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到底还是冤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