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司马懿为何说他阳寿已尽?
2407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 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解中,引用了一段《 春秋》的记载,说诸葛亮的使者到 军中,司马懿问及诸葛亮平日饮食,使者回答“所啖食不至数升”。
《 •宣帝纪》也提到这件事,司马懿问诸葛亮“食可几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司马懿由此认为诸葛亮吃得少,判断他命不久矣。
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三四升到底是多少?为什么吃三四升,司马懿就判断诸葛亮活不长了。
按照汉代的标准,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粮食大概是120斤,汉代一斤大概等于今天的四斤多一些。也就是说。一石就是不到三十斤,一斗不到三斤,一升不到0.3斤,三四升也就是一斤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一天吃一斤左右的米,很少吗?大学时,我作为一个壮硕的小伙子,一顿也就三两米饭,一天还不到一斤呢。诸葛亮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吃得比我还多,怎么就算是吃得少命不久矣了?
其实,古人吃饭跟我们今天的状况可谓大相径庭。在史料记载中,司马懿问诸葛亮吃多少,而使者回答的都是吃了多少米,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不吃菜!
尤其是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很难有充足的肉、菜供应,所以人体所需的营养,基本都由主食供应。而一旦没有了副食品的营养成分,人体对主食的需求也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见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人,买不起肉,吃菜也少,而相对便宜的米饭会比别人多吃两三倍,却还是长得精瘦。可见,主食提供的营养是不能和副食品相比的。
另外,行军打仗为了方便携带,吃的还不是大米,而是被我们称为粗粮的小米。虽然我们今天说吃粗粮对身体有益,那是基于现在大鱼大肉营养过剩而言的。在那个饮食营养极其不充足的情况下,还拿粗粮“刮油水”,那真的是 了。
我们知道,计划经济时期,每人每月的粮票定额从数字看就真的很惊人,一般人都是二三十斤,重体力劳动者和特殊工种甚至能有37、45斤,折合下来一天怎么都超过一斤了。
但是这么大的数量,从没听说有谁家吃不完,只有不够吃的,而这还是有鸡蛋、肉等供应的情况下(虽然不多)。如果只靠主食,一个月三十斤真的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
古人的标准饭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一个人给了我们一个好例子,那就是著名的老将 。
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让人看看廉颇是不是老了,不中用了。年已八十的老将军 ,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一斗米,换到今天也就是将近三斤!还有十斤肉,先秦时期可能每国的斤有些差异,大体当时的一斤等于今天的半斤左右,也就是说,廉颇吃了三斤米加五斤肉!
当然,廉颇是武将出身,和文质彬彬的诸葛亮不能同日而语,但 要的是将才,也不是大胃王啊。所以,廉颇的饭量,应该是体现了一个古代壮汉的较高标准。诸葛亮这样的文官,当然不可能吃这么多,但一斤米,显然太少了。
话又说回来了,仅仅吃得不多,也不见得就很快会一命呜呼。况且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即便身处饮食条件不怎么齐全的北伐前线,也不少他那点特供吧? 在汉中之战时能吃上鸡肋,诸葛亮应当也不缺肉吃。
而司马懿认定诸葛亮大限将至,《 》概括的那四个字特别准确,“ ”,就是说诸葛亮吃得少但管的事情多。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处理军政事务,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所谓“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也就是说,军中打二十棍以上的处罚都必须由他亲自裁定。
当然,这说明诸葛亮治军严明,公正无私,但确实极大增添了他身体的负担。再加上蜀汉在国力和军事实力上都相差曹魏太多,指挥北伐大军一招不慎就有可能陷入 的境地,这也就进一步增加了诸葛亮的心理负担。
身心两方面压力大,吃得少营养跟不上,加上行军途中舟车劳顿,再强的人也扛不住啊!
反观司马懿,显然是个养生达人。他本人活了七十三岁,在古代绝对算是高寿了。弟弟司马孚更可怕,居然活了九十三岁。除了自带长寿基因外,司马家想必对于身心健康的保护很是在行。
司马懿熬死了多少人?
41岁时,他熬死了65岁的曹操;47岁,熬死了39岁的 ;55岁,熬死了53岁的诸葛亮;60岁,熬死了35岁的 ;70岁,直接发动政变干死了政敌 ,并且实质上熬死了曹魏。
老头愣是把曹魏那些强势的大臣一个个都熬死了,终于轮到自己上位。不得不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言不虚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