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寻找建文帝那么简单吗
3683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下西洋目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明朝发生过许许多多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奇闻趣事。比如说东西厂、锦衣卫的设立,丞相制度的废除,爱好斗蟋蟀的“ ”,痴情 ,痞气十足的 ,沉迷炼丹的明世宗,视财如命的 ,喜欢做木匠的 ……当然也涌现出了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跟大奸大恶的奸臣小人,比如郑成功、郑和、 等等。
很多人对郑和这个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争论,时至今日都让人觉得十分迷惑,这么多次出海到底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盘点一下几种常见“ ”的目的假设,仅供大家参考。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当然除此之外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间接拓宽了自己的管辖范围,很多国家开始主动进贡交流,明朝也收获的很多的附 和朝贡国。当然金银财宝这些财富也随之而来。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明朝和平交流的意愿,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认可,从而在另一方面宣示了自己的主权,这都离不开三保 “郑和”突出的功绩。
郑和在成名前的故事,史书上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记载。只能推测出他在年轻的时候是燕王 的侍从,为人骁勇善战,后来在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的 当中获得战功。被燕王朱棣提拔升任,并赐姓“郑”。不过燕王在推翻建文帝政权时,并未找到建文帝的尸首,下令出海寻觅。由于郑和宗教上信奉 跟伊斯兰教,再加上备受朱棣重视,懂军事有能力,是出海寻找建文帝最好的人选。
第一次下西洋开始于1405年,结束于1407年,先后到达苏门答腊岛、马六甲、锡兰等国,后降服海盗 回国。很快继续出海,第二次下西洋到达了 、爪哇、 、印度西南端等地,于1409年回国,此次专门到锡兰对佛寺布施,捐赠珠宝金银,供养佛陀。
第三次1409年出发,到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此次出海被锡兰山国王围攻,生擒锡兰国王,于1411年返还,不过并未杀伤锡兰国王,而是放还归国,从此以后锡兰对明朝感恩戴德。在1411年归国后,史书记载郑和“数使滇黔百粤,领上密喻踪迹建文”。
由此看出,郑和在到达一个地方的时候都会传递一种希望和平友好相处的理念,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会买账,不买账怎么办?不买账当然就打到他买账,和平交流的同时又间接地扩大了自己的疆域。
等到了1412年末开 了第四次下西洋,这次携带了翻译人员,首次到达了东非麻林迪,并成功击败截杀郑和船队的苏门答腊叛乱者。这次远航于1415年回国,同年东非麻林国前来进献“麒麟”(长颈鹿),由此可以看出远洋航行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和平宣誓主权的方式也扩大了朱棣政权的影响力。
第五次下西洋的时间推迟到1416年的年底,此次郑和率船队抵达了非洲东岸索马里一代,不过此次出海主要送还非洲使者,1417年夏就已回国。 朱棣于1419年专门下诏奖励出海的全员官兵。
第六次出发时间已经转到了1421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陆续有 使者前往大明朝进行朝拜纳贡,此次航行到达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并于1422年回国。此后由于明成祖身体状况不佳,出海航行就被暂时搁置。明成祖朱棣于1424年病逝,此后 继位,下令罢停下西洋事业。直到1430年,郑和才又接到命令再次下西洋,最后一次的出海开始于1431年,结束于1433年,郑和病逝在归途中,真正践行了自己出海远行的夙愿。
综上所述,从时间段可以明显看出,最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明成祖朱棣指示他出海寻觅建文帝。并且随着航海次数的增多,建文帝虽然没有寻觅到,但却获得了“ ”的效果,这对于封建帝王来说,无疑是宣示了自己的主权,展示了自己的强大。但在整个下西洋的过程当中,郑和一直秉承“和平友好交流”的理念来传递明朝的意图,深受各个小国的喜爱和欢迎。
这七次的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更加深了马六甲海峡以及东非、东南亚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交流,对人们研究 亚非地区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人类航海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