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郡王”是什么地位?什么样的人可封“郡王”?

701

的“郡王”是什么地位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清朝的时候,官职跟爵位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如 、内阁 、知县,就属官职行列。郡王、亲王、贝勒、公爵、伯爵,便是属于爵位体系。

清朝这两套爵位制度,起源时间都很早。尤其是爵位制度。 刚刚创立后金政权时,就开始着手准备建立 。

image.png

毕竟是打江山,如果没有足够的奖励,没有多少人愿意拿出自身家当,去投入到这种高风险的事业中。不过,当时的爵位制度非常简陋。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贝勒。这些贝勒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左右努尔哈赤的决定。到了 继位称为,改元建立清朝后, 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image.png

当时宗室的爵位制度被划分为九等,郡王就包含其中。《清朝文献通典》记载,当时爵位制度分别是:“一等和硕亲王;二等多罗郡王;三等多罗贝勒;四等固山贝子;五等镇国公;六等辅国公;七等镇国将军;八等辅国将军;九等奉国将军。”但是,皇太极时期,这套爵位制度也是草创阶段。

到了清朝入关后,清朝历代 结合当时情况,以及吸收历代封爵的经验,就在原来的九等爵位制度上,又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 年间改为十等, 、 两代皇帝继续调整,最终确立了十四级的宗室爵位制度。

到了 时期,又将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各自分为三等,也就是有一共有20个级别的爵位制度。而郡王爵位在这套制度中,仅次于亲王,位居第二,属于清朝非常高级别的爵位。

image.png

当然,这么高爵位的制度,一般人肯定无法得到。清朝是一个以武力建国的朝代,尤其在关外时期,更重视武力。清朝历代皇帝,也都重视军队武备。

所以,爵位就成为用来鼓励大家多立军功的一种办法,并由此衍生出一套制度。换句话说,想要在清朝获得爵位,前提必须是有军功作为基础。这种 的规矩,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更换。

image.png

而郡王爵位跟一般的爵位制度又不同。清朝的爵位制度,如果仔细划分的话,一共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宗室爵位制度,一种是功臣爵位制度,一种是分封外藩的爵位制度。功臣爵位制度,主要是皇族以外的官员,包括满汉蒙官员在内。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们的爵位最高分封到公爵。晚清时期, 军功显著,对清朝可谓有再造江山的功劳,最后碍于种种原因,也只封了侯爵。

image.png

而郡王爵位作为宗室爵位的专属,自然是只有皇族人员可以分封。再考虑到军功的因素,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有军功的皇族,才能有机会封为郡王。

这种人当中有两类。一类是依靠自身军功,获得郡王爵位的人。这种人不同时期,数量有很多不同。清朝开国时期,战争比较多,更有机会积累军功。再加上当时爵位制度不完善,不仅是皇族可以封为,就连汉人也有机会封王。比如 、耿精忠、 这三个汉人 。

image.png

当然,到了江山统一后,仍有一部分人有机会封王。清朝从顺治到光绪时期,中间大型战争其实屡次发生。号称太平盛世的乾隆年间,就有多场大型战役。

不过,相对于开国年间,这些机会毕竟少很多。再加上到后期的时候,爵位制度越来越完善以后,想要钻空子,就更难了。

image.png

乾隆年间的傅恒,一辈子立下的军功也有不少,还非常受乾隆喜爱,可活着的时候,还是没有能够分封郡王爵位,因为不是皇族,只是封为公爵。

第二类就是依靠先祖留下的爵位。清朝的时候,如果没有军功立身,爵位制度一般在继承后会依次递减,最终降到奉国将军的爵位,享受一个基本待遇。

image.png

除了享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不过,铁帽子王的世袭罔替的待遇虽然在清朝开国时曾经提出,但真正形成制度执行,还要到乾隆年间才开始有正式的世袭罔替制度。

多罗顺承郡王和多罗克勤郡王就是其中享受世袭罔替待遇的郡王。当然,清朝毕竟是一个皇权社会,皇帝仍有最终决定权。

image.png

乾隆就曾破例以平定苗疆的功劳,加封福康安为郡王,甚至追封他的父亲傅恒为郡王。乾隆以平定苗疆的功劳来封福康安,多少还是出于私心和两人的特殊关系。

总结而言,清朝时期,想要封为郡王,主要考虑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出身和军功,还有皇帝的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关于瓦鲁班战役的评价如何?有着怎样的影响

关于瓦鲁班战役的评价如何?有着怎样的影响

魏国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为什么不趁机将秦国给灭了

魏国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为什么不趁机将秦国给灭了

六国联合起来为什么打不过一个秦国除了战斗力外还有一个政策

六国联合起来为什么打不过一个秦国除了战斗力外还有一个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