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人生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大英雄还是真丈夫

3745

很多人都不了解 人生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历史上的姜维,争议很大,在史书上的评价远不能和他的前任们 甚至 、 相比。直到罗贯中创作《 演义》,才彻底树立了姜维的正面英雄形象,流传至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姜维的生平。弃母投蜀姜维是 人,他的父亲姜冏曾是天水郡功曹。郡功曹,是一郡之内主管考察业绩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地级市组织部长,所以姜维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了。不过在姜维小的时候,天水郡内羌、戎两族叛乱,姜冏挺身而出护卫郡守,死在了战场上。等姜维成年后,魏国朝廷没有忘记他,为了嘉奖他这个烈士子弟,让他担任了天水郡的参军。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陇西三郡(天水、南安、安定)震动,各县纷纷响应蜀军。

image.png

当时姜维和天水郡的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从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竟然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抛下他们自己讨回上邦(天水郡治所),并且关闭城门不让姜维进城。姜维等人只能前往冀县,谁知冀县也不放他们进城。姜维不得已,向诸葛亮投降,此时,他的母亲仍在上邦城内。《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姜维投蜀演绎成诸葛亮爱才而使用的一出反间计。真实的历史则是马遵在大敌当前之际猜忌姜维,至使姜维投蜀。笔者认为,作为天水郡守的马遵很可能是一个空降官员,和姜维等本地土著势力平时就不太对付,所以才会在关键时刻怀疑他们,最终把姜维等人逼反。

姜维投蜀后,诸葛亮让他担任丞相府的仓曹掾,也就是主管后勤粮仓的官员,同时蜀 廷给姜维加了“奉义将军”的称号,并封他为“当阳亭侯”。这一年,姜维二十七岁。此后,姜维跟随诸葛亮左右,深受重用,被提拔为中监军、 ——这代表着他已经进入了蜀汉军方的权力高层了。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三十三岁的姜维在蜀国的发展却进入了长时间的瓶颈期。蒋琬和费祎先后主政蜀汉,都是以内政为主,给 的兵力非常有限,常常让他感到壮志难伸。直到二十年后,即延熙十七年(254年),蜀相费祎被刺杀的第二年,姜维才得以执掌蜀国军政大权。

image.png

古人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三岁的姜维却壮心不已,在接下来近十年时间内,一次次北伐魏国,试图完成诸葛亮克复中原的遗愿。失策汉中姜维执掌大权后,做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引来后人非议和争论的一件事情,就是改变了蜀汉门户汉中的防御策略。蜀汉镇守汉中的第一任将领是 ,他采取的策略是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抵抗外敌,如果敌人进犯,务必将其挡在阳平关外。第二任将领王平沿袭了魏延的策略,在著名的兴势之战中,用这种防守策略击退了前来入侵的魏国。然而姜维认为,按照魏延和王平的方式,虽然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却不能取得大胜,不如放敌军进入阳平关,蜀军退守,坚壁清野,再放出一直军队来打游击骚扰对方,等敌人粮尽而退时,各城兵马一起进攻,将敌军全歼。

景耀六年(263年),钟会帅大军伐蜀。魏军进入汉中腹地,围攻汉、乐二城不下,眼看姜维的策略就要成功。谁知乐城守将蒋舒献关投降,使得钟会只需留轻军围困汉城,自帅大军 ,姜维防守汉中的策略至此宣告破产。好在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及时迂回到钟会前面,据守住了剑阁险关。以身殉国钟会二十万大军在剑阁天险之前无法更进一步,眼看姜维就要成为挽救蜀汉的大功臣。没想到 ,奇袭成都,不争气的刘阿斗抛弃了忠于他的将领和士兵,向邓艾投降了。消息传到剑阁,蜀军没有效忠的君主,只能投降。蜀国将士们愤恨不已,很多人抽出刀来砍在石头上,以此宣泄不平。

可是姜维仍不放弃,他给 写信说,希望您暂时忍耐,我会让日月幽而复明。原来姜维向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便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打算趁魏人内乱的时候把刘禅救出来,恢复蜀国。钟会野心很大,引姜维为心腹,一面陷害邓艾,一面准备起兵造反。然后消息提前走漏,魏国军队大乱,钟会、姜维都在混乱中被杀。据说姜维死后,恨他挑拨离间的魏国士兵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他的胆比普通人大得多。军事争议历来对姜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军事方面,即是守汉中的策略。很多人认为,如果姜维沿袭魏延、王平的策略,拒敌于国门之外,蜀汉便不会灭亡。

image.png

笔者对这个观点并不认同。汉中失守,和乐城守将蒋舒的投降有关系,这是用人失误,不代表军事策略的失误,何况汉中失守后姜维第一时间绕道回到剑阁,将钟会二十万大军拒之关外,如果不是邓艾奇袭阴平,他就赢了这一仗了。更重要的是,蜀弱魏强,随着北方经济民生的恢复,双方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像魏延和王平这样的防守策略,虽然一时能够成功,但终究不能扭转局势。若要转变局势,只有像姜维这样,兵行险着,把敌人大军放进来,尽可能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乘胜北伐,占据北方的大片土地,蜀国才有翻盘的可能。人品争议除了军事策略外,姜维最为古人诟病的是他的人品。

姜维本是魏人,却在母亲还在魏国境内的情况下投奔蜀国。数十年 国灭亡,又向魏国投降。岂知投降是假,再起反复,终于身死殉命。东晋史学家孙盛认为姜维身为魏人投奔蜀国回过头来打魏国,算不上忠义。《 .姜维传》裴松之注孙盛曰:……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晋记》作者干宝则认为,姜维没有在蜀汉灭亡时殉国,而死于钟会之乱,可谓死不得其所。《三国志.姜维传》裴松之注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

需知刘禅向邓艾投降之时,就代表着季汉已经彻底灭亡。就封建的忠君思想而言,此时姜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效忠对象,若是不甘投降受辱而自杀殉国,自是无愧忠烈之名。退一步讲,隐居不仕,也可以得到坚贞的美誉。再退一步,就此卸甲投降,一心一意效忠于魏(其实是司 ),那也是无愧于名节的。就像同为蜀将的霍戈和 ,前者在蜀亡后确认后主并未受辱,于是上表投降,保障一方稳定;后者更是在投降后立即为魏守土,据守巴东,协同魏军击破前来侵犯的吴军。这二人的行为都得到了史家的称美。然而姜维是怎么做的?“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蜀国灭亡姜维需不需背锅权且不论,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单凭这份执著之精神,就值得我辈敬仰。可惜的是,古人并不这样想,封建统治者尤其不会这样想——要是降将都像姜维这样可就太可怕了。所以他们欣赏的只能是霍戈和罗宪。所以,在现代人眼里是大英雄的姜维,在古代,却始终没有一个好名声,原因就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平准法”是怎么产生的?“强汉”少不了它!

“平准法”是怎么产生的?“强汉”少不了它!

唐朝的不良人是什么机构?古代还有哪些隐藏的特务机构?

唐朝的不良人是什么机构?古代还有哪些隐藏的特务机构?

三国时期的十三州是哪些地方?魏蜀吴分别占领了哪些?

三国时期的十三州是哪些地方?魏蜀吴分别占领了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