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太平军李秀成是真投降吗?李秀成的《感情诗》
2646
李秀成是天平天国后期非常重要的将领,在天平天国面临衰亡之时,与陈玉成等人一道支撑起太平天国。封忠王,号荣千岁。李秀成在后期的表现,对于太平天国的局势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这样一个才华颇高,获得了许多非凡成就的农民起义军将领,应该会得到后世许多的赞扬。然而事实上他却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而他争议的源头,就在于他在被俘虏之后,写下了上万字的自供。
从23日被抓,到次月七日被处死,一共有十六天。在在十六天的时间里,他花了一般的时间,写下了他的自供书,也就是后世闻名的《李秀成自述》。当今许多研究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的学者,总免不了从他的自述中去寻找太平天国的真实历史。
在自供书中,李秀成表现了一种乞降的心态。面对前来审问他的曾国藩,他对曾大加谀颂,说:“久悉中堂恩深 量广,切救世人之心,玉驾出临瑶。”又说:“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莫及。”不仅如此,他还明确指出自己没有遇到好的君主,说:“一身屈错,未遇明。”对于天京被清军攻陷,最后沦落,也没有表示出半分哀叹,甚至还说:“我主无谋,清朝有福。”
如光光是这些也就算了,但是在自供中,他还表示过,要对大清皇帝尽义,言:“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酎旧日有罪愚民”,“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李秀成这样的一个反应,不仅让人心生疑惑,他这是乞降变节了吗?
现代学者,在研究李秀成被俘之后,写下上万字的自供,有这样两个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李秀成确实贪生怕死,有了变节的心思。另一部分则认为,李秀成这是假装投降,写自供书也只是为了麻痹曾国藩等人。实际上他是想像三国只是的姜维一样,用计假降。
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有道理,并且都有其道理。在太平天国中后期之时,内部攻讦,权利倾轧就已经十分严重了。而争权夺利,也正是太平天国从兴盛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是拜上帝教的创建者,太平天国起义的领头人,其权利地位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事实上,却是在后来洪秀全却被东王杨秀清架空名,军政大权全部都被掌控在杨秀清手上。杨秀清成为了太平军的实际领导者,而洪秀全成为一个名义上的首脑。
出了这么一件事情,尽管后来杨秀清被人杀死,洪秀全的地位得以巩固。但是他却从此之后,变得猜忌心极重。凡是在后期权利稍大的,都受到了他不同程度的猜忌。特别是翼王石达开,更是因为洪秀全的猜忌,不得不离开天京,出走安庆。
而李秀成,自然也命令这样的一个情况。因为洪秀全的猜忌和洪姓大臣的掣肘,李秀成领兵出征,需要将包括自己老母在内的家眷留在京城作为人质。当年他为了获准回救苏杭,甚至还捐助饷银十万两。面对这样情况,李秀成心里难道真没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或者说难道对洪秀全没有一丝憎恨及委屈?
说李秀成没有变节,只是假投降,实际上是想另外筹谋东山再起的人,依据则是曾国藩家族中流传的一个口碑。说李秀成在投降之后,“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个人认为,李秀成乞降应该是不存在的。在天京被攻陷之时,李秀成护送幼王突围。为了能让幼王成功突围出去,他将自己的良驹还给幼王,而自己却只骑劣马突围。因此最后才会与大部队走散,被清军俘虏。有这样一个情况在,如何能说他贪生怕死呢?更何况,他曾经留下两手感情诗,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也不能说他是那种变节怕死之人。
感事诗(二首)
其一:
举觞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湖上月明青箬笠,帐中霜冷赫连刀。
英雄自古披肝胆,志士何尝惜羽毛。
我欲乘风归去也,卿云横亘斗牛高。
其二:
鼙鼓声声动未休,关心楚尾与吴头。
岂知剑气升腾后,犹是胡尘扰攘秋。
万里江山多筑垒,百年身世独登楼。
匹夫自有兴亡责,肯把功名付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