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的学生有哪些分类?门生、监生、荫生、贡生有什么区别?
5107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学生有哪些分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些爱读书学习的人被称为书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生”一词又逐渐地演变出了不少新名词,比如有门生、荫生、监生、贡生等,这些各类生都是些什么生呢?
门生
“门生”大概由“门人”一词演化而来,春秋时期, 首开私塾讲学,他的三千弟 自称是孔子门人。到秦汉时期,一些权贵家族或儒学大师对其弟子都称为门生,比如 末年的 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举孝廉,士人通过当地的官员举荐进入仕途,举荐的州郡官员被称为“举主”,而被举荐的贤士便成为举主的“门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生”一度变质成依附于士族豪强的一类人,他们大多都有一定的才华,追求功名利禄,成为权贵家族的臣属、门客,甚至是奴仆。
唐宋时期,由于举行了 制度,那些考中举人或 的书生,往往又成为主考官的“门生”,这与汉代的举孝廉很相似,不同的是士人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和主考官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由于唐末出现的主考官结党营私,培养拉拢自己的势力,对 的集权统治形成了威胁。 鉴于此,决定把原来两级考试的制度上再增加第三个考试,即殿试。
殿试中,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并定出名次,这样,皇帝就成了主考官,那些新科进士又都成了皇帝的学生,也就是“天子门生”。
监生
古代有一座所有学子梦寐以求进入的最高学府,那就是—— 。它最早产生于西晋,公元278年, 设立了国子学,并设博士和国子祭酒。到了 时期,将国子学改名为国子寺, 又正式改名为国子监。在国子监里读书的学生们就叫做“监生”。
时期的国子监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的,当时规定,只有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国子监学习,而普通的庶民根本无法进入。
明清两朝放宽了限制, 的监生一般有这四类:会试不第的举人,有机会进入国子监深造,称为“举监”;以贡生身份入监者称为“贡监”;有功官员子弟被朝廷特批入监者称为“荫监”;捐钱的叫做“例监”。
监生主要也分为四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其中不同于明代的“恩监”指的是因皇家有喜事特开恩招来的,优监和贡监类似。
监生不同于一般的生员,他们照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即使科举不中者,仍有机会做官,前途相对有保障。因此,学子能成为监生,也是一件相当轰动的大事。
只是在 之后,国子监逐渐沦为卖官机构,监生也基本成了花钱买官的代名词,这些监生只是在国子监挂名,并不真正去读书,因此,晚清时期的监生出身的官员是被人瞧不起的。
荫生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凭借上代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的人被称为荫生。这类的荫生也算得上是皇家对官员子弟的一种仕途直通车政策,并且,历朝历代基本都有这种政策,只不过在明清两朝叫做“荫生”。
荫生又根据情况分为几种:明代按其先代的品行而入监者称为官生,不按先代官员品而因皇帝特恩入监者称为恩生;清代因皇家喜事开恩而得以入监者称为恩荫;由于先代因公殉职而入监者称为难荫。
贡生
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来,“贡生”就是州府贡献给皇帝的优秀学生,这些在各府、州、县成绩优秀的 有机会到最高学府国子监进行学习,这些学生被人称为“贡生”。
明代的贡生主要有四种:由州、府每年选派的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国子监学习的被称为“岁贡”;由州、府每三年或五年选拔一名的叫做“选贡”;因朝堂喜事而开恩被选入国子监的叫做“恩贡”;花钱买来的叫做“纳贡”。
清代贡生有六种,除了明代的四种外,还有一种叫“拔贡”,指的是从各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副贡”指的是从乡试落榜生中的优秀者选拔,相当于一个举人帮的副榜。
贡生相比一般秀才的好处在于其既可以像普通秀才一样参加科举,即使不中,最后也有官做,但一般不大,常为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比如清代著名小说家 屡试不中,最后凭借贡生的身份做了个“儒学训导”的小官,专门负责督导县学的校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