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用银子交易没有具体面值古人是怎么找零钱的
5154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找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民间交易在古代历史文化中是个比较有趣的话题,其中记录了不少因交易付款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白银作为其中的一种货币在古代民间大量流通是在 以前,中国古代虽然产量不高但还是根据需要产银,也允许流通使用过。
有很多人疑惑,这种支付形式没有具体面值,是如何付款的,如何找钱的?
银锭
古代官方铸造的银锭是有面值的,比如用二两的银锭买价值一两的物品,直接找回一两银锭就行了。如何找不开,是可以通过专用大夹剪刀剪开的,甚至把银子夹碎。
而民间的碎银子没有受到朝廷的认证,银子的成色和重量还需要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自行或借助工具判定。《国民经济学原理》里有一段介绍过古代缅甸民间购物交易的场景:付银时,还要准备锤子、剪刀和戥子(称银子的秤)。卖家先看看那买家的银子的成色怎么用,再决定该收多少,最后把银子砸碎了去秤,如何分量不够,再用剪刀剪一点,直到支付银两符合物品的价值。而古代中国其实也一样用这种方法。
碎银
通常买家随身带有锤子、剪刀和凿子(也会有人带着戥子),根据所要购买的物品的价格把银锭切成大小不等的小碎块。每个碎块都需要称重量,甚至是细微的沙碎,双方都使用杆秤。
凿子
一个欧洲旅行家在一七三三年来中国时这样描述:“当地最穷的人都会随身随地带着秤和一把钢剪。前者用于称重,后者用于剪割银子。他们做样的事情是非常的灵活巧妙,他们如需要二钱银子或五厘银子,一般情况下一次就能剪下差不多对等的重量,但是有时为了精确操作,可能要花上两个时辰。”,这个欧洲人非常诧异,大部分中国人都会使用这一奇怪的钱币交易方式,而且操作方式也非常熟练。
戥子
当时有人会说,如果有人造假怎么办,比如银锭里面夹有其他金属,其实这个古人早就想到了,比如:清末民俗人士在《清末天津“钱鬼子”揭秘》里面写道:
欲知里面是否有铅或铜,势必用剪银子的大夹剪子断开,才能得名真相。当年各银钱号都有这种东西,任凭一个五十两“整宝”银锭,放在夹剪里,用屁股一坐即能把元宝夹成两半。
铜钱
这种交易方式持续了多个世纪,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现正式的货币单位。其实中国古代大部分时候, 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用不上银锭的,民间的物品交易和资金之间流动大部分还是用铜钱代替的,同时也流通过其它金属形式铸成的货币,比如铁或者铝,当时这种一般是作为小额性质的辅助货币。不过,有时候小额辅助的面值会比你想买的商品高,有的人就会选择先不买,等想买的商品凑够了再一起下手。有的地方也会使用粗瓷或者鸡蛋等等小商品作为他们自行达成的一种交易形式,这样的话就可以用来在这种情形下“找零”。所以古代货物买卖真正的支付方式并非像小说、电视剧中的那样,而是现实中是非常让人纠结和苦恼的,虽然这种支付方式效率很低,有时也会有所损失,不过时代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问题,仅仅是这样的一种支付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双方规避一定的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