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两者为什么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

3550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宁王 和燕王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实行的是 制,历史上也发生了好几次因为藩王反叛而引起的斗争,其中比较有对比性的是燕王朱棣与宁王朱宸濠这两人引发的叛乱。

虽说他们都是藩王造反,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朱棣成功上位,当了 ,而与朱棣相比,朱宸濠却有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局。

都是藩王造反,为何宁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的结局截然不同?

image.png

一、燕王朱棣造反与宁王朱宸濠造反背后的靖难之役与宸濠之乱

1、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由燕王朱棣对建文帝 主动发起的一次战争。

在位的时候,为了防止宦官 做大,于是采取了藩王制,将权利牢牢掌握在朱家人手中。

虽然说在分封诸子的时候为了防止他们拥兵自重,威胁到皇帝的地位,又命令藩王“无诏一律不得进京”,各藩王之间也不能产生太亲密的联系。接着又出了一个昏招,受前朝历史的影响,为了防止权臣窃国,还赋予了藩王们 的权利。

《皇明祖训·法律》记载:“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公元1399年,朱棣将鼓吹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政策的黄子澄等人定义为“ ”,借口“清君侧”,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这次战役中,朱棣这个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老狐狸凭着一股不怕死的 精神,最终成功攻下都城,取代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成为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 。

image.png

2、宸濠之乱

宸濠之乱爆发于公元1519年,但是仅仅过去四十三天,就被平定。

与靖难之役相比,宸濠之乱简直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就是一个原本可以当一个闲散王爷,潇潇洒洒度过余生的人非要作死,最后把自己给作没了的事件。

至于宁王朱宸濠为什么有胆子又有心思去造反呢?这还要从燕王朱棣和第一代宁王朱权之间的纠葛开始说起。

建文帝开始准备削藩的时候,藩王们自然是要誓死抵抗的,有的藩王干脆选择抱团取暖,这其中就有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他们是如何会和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权加入燕军之后,经常给朱棣草拟檄文,兄弟二人的关系看起来非常好,朱棣为了让二人成为利益共同体,甚至许诺说:“事成之后,平分分天下”。

《 》:“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所以朱宸濠反叛的勇气可能是他的太爷爷第一代宁王朱权给的吧!

image.png

二、都是藩王造反,为何宁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的结局截然不同?

1、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武帝 关于“亲情”和“名声”的看法不同

朱允炆因为“颖慧好学,性至孝”,所以特别受太祖朱元璋的喜爱。

朱允炆登上帝位之后,藩王的势力逐渐变大,如果继续放任下去,可能就会威胁到中央,所以在臣子 和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着手准备削藩事宜。

身为大明朝名正言顺的掌管者,朱允炆相较于藩王朱棣是有很大优势的,所以想要完全镇压朱棣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后面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个猜想。

但是由于建文帝朱允炆虽然生在皇家,但是对于“亲情”和“名声”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即便朱棣在已经面临强弩之末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对手下说:“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详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之名。”

这里的重点是朱允炆不想背负杀害自己亲叔叔的罪名,招致天下骂名。面对皇帝的这个诏令,士兵们在对待朱棣的时候自然会束手束脚,作战时“莫敢一矢相加遗”,让朱棣多少次 。

《明史》记载:“燕王数危矣,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独以一骑殿后,迫者不敢追。”

image.png

就这样,原本可以一击必杀解除后患之忧的朱允炆,最终削藩不成,自己反而又被拉下了皇位,因为最后朱棣以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成功地登上了帝位。

而宁王朱宸濠虽然说在辈分上也是 朱厚照的叔叔,但是明武宗不是第二个建文帝朱允炆,他虽然说是一个混不吝的皇帝,耽于享乐,但是一旦和他的皇位挂上钩的事情,他还是能够分得清的。

自古天家就没有亲情可说,皇帝看重你,只因为你听话,哪一日不听话做出威胁到他地位的事情,他也是会反抗的。

所以,在知道宁王朱宸濠反叛的时候,武宗朱厚照干脆就选择 ,管他会不会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

正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武宗朱厚照对“亲情”和“名声”的看法不同,所以他们最终的结果是朱允炆的帝位被朱棣取代,而混不吝的朱厚照却能在镇压 之后继续安稳地坐在皇位上。

image.png

2、黄子澄对上能人王守仁,对待敌军策略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建文帝在削藩之际,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明史》记载:“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

先是将削弱势力较小的藩王,随后再去对付势力强劲的燕王,这个战术原本就有诸多漏洞,擒贼先擒王难道不知道吗?

如果先削弱最难搞的燕王朱棣的权利,剩下来的“ ”根本就不足为惧了,可惜黄子澄采用了完全相反的战术,结果逼得朱棣选择背水一战,奋力抵抗,偏偏这种人的作战力量是最强的,因为不成功便成仁,背靠悬崖,他们不加把劲,最终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而在镇压宸濠之乱时,王守仁先是以“疑兵之计”迷惑朱宸濠,使得朱宸濠一直将信将疑,不敢进攻南京。经过十多天的等待,朱宸濠才发觉自己上了当,明廷压根就没有派出20万大军镇压自己,于是就放了心,选择继续南下,攻取安庆。

其实安庆当时就相当于是一个用来钓鱼的诱饵,朱宸濠取得安庆之后,打算继续南下进攻南京时,后院起火了,原来是王守仁用了 之计,在朱宸濠南下的时候进攻他的大本营南昌,使得宁王不得不放弃继续进攻南京的打算,最后在返程的途中被王守仁大军一举大败,宸濠之乱仅仅过去了43天就被王守仁成功镇压。

以黄子澄采用“迂回战术”来对比王守仁的“快刀斩乱麻”,因为他们对待敌军的策略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image.png

3、朱宸濠和朱棣面对的政治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这一点才是最基础的。

拿燕王朱棣当时面临的情况来看,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之后,各个藩王的势力已经很大了,为了不让藩王的势力继续张达,最终形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朱允炆决定削藩。

当时官员们针对应该先削谁发生了争执,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他认为以燕王目前的表现来看,他有功无过,所以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朱允炆权衡之后,最终选择采用黄子澄的建议,将难搞的朱棣留在最后。

然而就像打游戏一样,我们等来的不是朱允炆虐杀朱棣的结果,而是朱棣“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成功将建文帝拉下了皇帝的宝座自己取而代之。

在建文帝没有打算削藩之前,朱棣即便有反心,也不会立即发动政变,而是会选择徐徐图之,毕竟有其他藩王 。但是朱允炆削藩之后,即便朱棣原本不想造反也被逼着要造反了。所以在面对宁王朱权的时候,也说对他说自己是不得不反。

《明史》记载:“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

image.png

朱棣

而对比朱棣“万般无奈”的造反,宁王朱宸濠想要造反就完全是出于个人私欲了,除此之外行为还非常不端正。

《明史·诸王二》记载:“擅杀都指挥戴宣,逐布政使郑岳,御史范辂,幽知府宋以方。尽夺诸附王府民庐,责民间子钱,强夺田宅女子,养群盗,劫财江、湖间,有司不敢问。”

不管名声正不正,还没有当上皇帝就这样任意打杀,行不义之事,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呢?

虽然说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没有什么作为的皇帝,但是人家也是明朝江山名正言顺的继承者,所以对比朱棣的“不得不反”,宁王朱宸濠的造反显得有点莫名其妙,师出无名。

对奉行正统的 来说,宁王朱宸濠既没有朱棣的能力也没有名正言顺起兵造反的借口,一切只是为了他自己的私欲,高下立现,所以不能取得成功也是意料之中。

image.png

朱宸濠

总结:

都是藩王造反,宁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归根究底的原因还是在于领导班子的问题。靖难之役由于上到建文帝朱允炆下到臣子黄子澄都选择采用迂回的怀柔战术对待虎狼一般的朱棣,结果自然是讨不了好处,而宸濠之乱中,虽然明武宗朱厚照算不上一个明君,但是遇到关乎自己皇位的事情他还是比较拎得清的,又有能臣王守仁,配上草包朱宸濠,想不赢都难。

参考资料:

《皇明祖训·法律》

《明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俗话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俗话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有关于宋高宗的评价是什么样的赵构真的是一个昏君吗

有关于宋高宗的评价是什么样的赵构真的是一个昏君吗

北宋和南宋之间的两个傀儡政权!金朝为什么要扶持这两个政权?

北宋和南宋之间的两个傀儡政权!金朝为什么要扶持这两个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