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董卓为何不能创造“中兴”局面?与士族的矛盾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3744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 为何不能创造“中兴”局面?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不否认董卓祸乱天下的本质,但有被妖化的倾向。实际上董卓是一心一意地人才,包括 ,但是这些人大多数不愿意听命于董卓。原因并非史书和民间传说,董卓有多混账,理由只有一个:董卓与关东士族利益不兼容!
所以,所谓董卓手下人才济济永远是幻想,他始终只能依靠西凉集团。后来迁都长安,其实也是无法破解关东势力掣肘之下,董卓所做出的无奈之举。事实上,董卓的另一个身份,让凉州士族也难与他兼容,这就注定了董卓失败的必然。
董卓为吸引人才,可谓
1.董卓为拉拢曹操做出过努力
史书上,董卓与曹操的交集,虽然没有《 演义》描写的那么多,但是董卓掌握大权后,确实拉拢过曹操,他曾经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在任职后不久,就弃职逃离了洛阳: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 名,间行东归。”
不大好判断曹操在董卓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毕竟那时候的曹操只是一位中等级别的官员,才华还没有显现。
在此之前,曹操任西园八校尉之一典军校尉,骁骑校尉不常设,董卓为了曹操特地恢复了这个官职,军权在八校尉之上。可见,董卓至少意识到曹操是有一定才华的,也做出了拉拢的姿态。
跟 这些出身显赫的豪门大族不同,曹操的起点其实很低,董卓能主动向曹操释放友好的信号,说明他还是看到曹操的价值所在。
2.为了留住人才,董卓不惜武力胁迫
除了曹操,董卓进入洛阳后,曾经为留住人才,做了大量的努力。最典型的是,他大量起复在 中,受到迫害的士族官员:
“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除了以平凡党锢之争,宣示态度以外,董卓先后提拔了周毖、伍琼、何颙、郑泰、荀爽、韩融、陈纪,又从全国各地擢拔名士,包括韩馥、刘岱、孔伷、张咨、 、应劭、 。
对袁绍、 、鲍信等不与他合作,逃离洛阳为敌的政治对手,董卓为了安抚他们,都以 名义,授以太守之职。
对有些拒不配合的士人,恼羞成怒的董卓,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胁,逼迫他们就范,到朝中任职。最典型的就是 :
“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蔡邕入府后,董卓对他非常器重,创下了三天之内四次升职的记录,后又被任命为巴郡太守,最后以侍中身份留朝。可见董卓爱才之心有多急切!
可问题是,即便董卓费了那么多心思,绝大多数士族不愿意配合他,能逃的逃,不能逃的跟他离心离德,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东士族与董卓的尖锐矛盾无法化解
按《 》和《三国演义》说法是董卓 ,夺权擅政,有这个因素,不过这不是本质,擅政几乎是所有政治家的终极目标。本质只有一个:利益冲突!
这就要说到董卓的第一个身份:凉州士族。董卓出生于陇西郡临洮县,是凉州人士。其父曾经在颍川轮氏县任县尉,所以他也是士族阶级。不过凉州士族不是政治主流, 的政权核心是关东士族,董卓不在他们的“朋友圈”之内。
1.董卓与关东士族集团的矛盾
东汉的基本政治生态圈,是以弘农、河内、河南关东士族集团为主流,以河东、山东士族为辅的基本稳定结构。主要的政治矛盾,体现在士族集团与皇权、 及宦官集团的矛盾,而不是士族集团内部的矛盾。
但是,董卓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基本框架。首先,原来占据朝廷中枢的关东集团利益受损严重,比如四世三公的 家族、 家族等。
董卓掌权后,与他矛盾最激烈的就是袁绍、 兄弟,袁绍与董卓不惜当面拔刀相向。自知武力不敌董卓,袁氏兄弟出逃洛阳,以家族势力为根基,迅速在地方发展武装力量,对抗董卓。
可见,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势态,其本质就是董卓与士族集团的矛盾,催生了士族集团走向军事割据对抗而导致。
因而,无论董卓表现出对关东士族的宽容大度,但是他伤害了人家的根本利益,些许恩惠,是化解不了本质矛盾的。
2.董卓的介入,让分裂的士族集团找到了一个共同的靶子
如果光是与关东集团的矛盾,倒还有挽救的余地,可是董卓与河东、山东,乃至河北集团也无法兼容,让本来与关东集团并不融洽的这些士族集团,找到了一个共同的靶子。
这与董卓的激进政策有很大关系,董卓深知自己在盘根错节的利益链中,不占优势,所以想通过激进的政策,迅速扭转局面,废少帝改立陈留王就是一大败笔。
政治讲求的平衡,本来董卓强势介入,就已经打破了平衡,在苦心拉拢士族集团的同时,他 ,废立 ,无疑将摇摇欲坠的政治平衡彻底推翻了!
我们注意到,以袁绍为首的关东集团,与山东集团,在很多问题矛盾很深,董卓掌权初期,很多士族也并非一开始就不合作(比如曹操),而是董卓的不当行为,让他们找到共同的靶子。
迁都长安导致董卓与关东士族的决裂
关东联军集体讨董事件,与董卓迁都长安,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我个人认为,董卓迁都长安是因,讨董是果。
士族内部面和心不和,这个基本盘面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不是局势的恶化,他们无论如何也很难做到联合起来共同讨董。导致势态恶化的事件,就是董卓迁都。
所有士族集团都明白一个道理,董卓已经靠军权把控了朝政,一旦皇帝被他迁到长安,那个靠近西凉集团的地方,他们就彻底沦为政治生态的边缘人物了,永远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了!
董卓也不是不清楚迁都的难度有多大,对国家的破坏有多严重,但是面对关东士族的不配合,甚至对抗,除非他愿意交出政治主导权,否则他只能 ,彻底摆脱掣肘。最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迁都,让关东集团鞭长莫及,依靠西凉集团 。
如果说董卓决定迁都之前,关东和山东士族尚有部分可拉拢的余地,迁都决定,让双方再也没有任何可以媾和的可能性了。
董卓的另一个身份又得罪了凉州士族
更糟糕的是,董卓的另一个身份,导致他与西凉集团的内部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这个身份就是军阀!
在董卓之前,东汉的所有政治斗争都集中在士族、外戚、皇权(宦官)以及士族内部之间,董卓第一次以军阀的身份,靠武力野蛮介入,彻底摧毁了国家机器。这就是董卓在东汉历史上最大的罪过,也是他与西凉集团的矛盾所在。
以皇甫嵩和盖勋为典型,这两人都是西凉集团非常有权势和能力的士族代表,他们都主张维护皇权为出发点,与董卓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皇甫嵩其实有机会灭掉董卓,但是他以皇帝的权威为出发点,不愿意擅自动兵,失掉了机会,还差点被董卓所害。
盖勋早早地预察到董卓的危害,一直在防备董卓的举动:
“初,卓将兵东也,京兆尹盖勋曰:‘贪人败类京师,其必有变。’乃为之备。”
后来董卓为了防止皇甫嵩和盖勋对自己的威胁,提前下手,以汉献帝的名义,强行将二人征召入朝,夺了兵权。
由此可见,董卓以军阀身份破坏基本政治生态,导致其在西凉集团内部声名狼藉。这就让董卓力图依赖的根基,也松动了一半。
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摧毁,不是中兴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董卓的身份,决定了他与关东和山东士族集团敌对的状态,也与西凉士族集团矛盾重重,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他对天下人才,表现出多么强烈的渴望和拉拢,都不会得到积极响应!
请问,董卓怎么能做到手下人才济济?
政治立场决定了他必定是孤家寡人,更何况他还采取了不恰当的极端措施,自己把自己加上了烈焰!
东汉的历史就是一部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自光武帝 立国开始,士族豪门集团就享有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特权,可以说,任何一个政治势力,都没办法动摇这个根本。
士族豪门集团在东汉历史上扮演了双重角色,它既是东汉政权的护航人,同时又是东汉政权没落的罪人,它注定与东汉政权同生共死,无法剥离!
董卓作为一个西凉非主流士族集团的代表人,不具备改变历 程的条件,又作为军阀干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然遭到全体士族集团的抵制和打压。
因而,董卓注定得不到人才,他也不应该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者,历史之所以让他出现,只有一个目的:让他做打碎没落政权的推手,而不是中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