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为何正统周王室却无人相助?

1991

战国时期的 王室为何无人相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和 时期一样,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并且,在战国时期,人才的流动也是比较频繁的,比如 先在 为将,后来又相继投奔 和 。再比如 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结果在秦国受到了 的赏识,得以开 了“ ”。至于 、 、 等纵横家,更是往来于 之间, ,搅弄风云。

image.png

不过,虽然战国时期的人才众多,但是,这些人才却几乎没有为周天子效力的情况。在战国时期,东周王室可谓日渐衰落,先是在 、 代齐时无能为力,更是在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彻底失去了天子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人才众多,为何没人投靠周天子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基于以下几个原因,战国时期的人才几乎没有投靠周王室。一方面,周王室实力弱小,没有发展的前景,从而难以吸引这些人才。自 东迁洛邑开始,周王室的实力就开始走向下坡路。在春秋时期,连 这样的小国都敢和周王室相抗衡,这让后者的衰落暴露无遗。当然,在春秋时期,不管是 ,还是 ,名义上都会打着周王室的旗号来称霸,也即明面上还是尊重周天子的权威。

image.png

但是,在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时,周天子不仅不敢讨伐这些违背宗法制、分封制的行为,更选择册封魏国、 、 、 为诸侯,这让周王室的权威几乎是荡然无存。在此背景下,周王室的疆域更是遭到了战国七雄的蚕食,也即其整体实力,已经和鲁国、 、郑国等小国差不多了。在战国时期,这些诸侯国显然和战国七雄存在较大的差距。

于是,我们看到, 、商鞅、吴起这三位战国时期的人才,都是卫国人,可是这三人都没有为卫国效力,这里面既有卫国君主不会重用人才的缘故,也和他们不看好卫国存在直接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在战国时期,周王室所在的疆域和卫国一样,不仅城池有限,而且处在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等大国的包围之下,可谓地处 。因此,即便是吕不韦、商鞅、吴起等人才选择投奔周天子,也很难获得较大的建树,这是由周王室的客观实力所决定的。

image.png

进一步来说,即便是战国七雄中,弱小的韩国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自然远远不如魏国、秦国、齐国等大国。比如 在魏国遭到 的陷害后,第一反应就是回到齐国,而不是旁边的韩国,因为在当时,齐国拥有和魏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再比如商鞅离开魏国,选择投奔秦国,这也是因为秦国占据关中、陇右等地,拥有崛起的基础。

另一方面,相对于战国七雄的君主,周王室的历任君主几乎没有什么招揽人才的举动。在战国七雄中,求贤若渴的君主,自然更容易吸引人才前来投奔,比如秦孝公、 、 灵王、 、 、 等,都是求贤若渴的君主。与此相对应的是,周王室并没有积极招揽人才,自然降低了其对于人才的吸引力。

image.png

除此之外,周王室对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坚持,已经明显落后于战国时代的实际情况,这也促使其很难 的使用人才。在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的人才,不少就出自君主所在的宗室。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崛起,促使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不能太过依赖宗室。比如秦国的 、 、 、 等 ,都不是秦国宗室的后人。

最后,但是,对于周王室来说,依然坚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也即周天子很难直接任用士人,更不会重用士人。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国的楚悼王,面对吴起这样的士人,敢于将令尹(宰相一职)相托,这是周王室不会采用的用人方式。并且,商鞅变法后,秦国采用军功授爵来鼓励士兵立下战功,获得田宅等赏赐,这也和周王室的分封制、宗法制相违背。由此,即便有人才来投靠周王室,也不可能在周王室的疆域内推出商鞅变法、 这样的变法,也即周王室缺乏实施变法的土壤条件。

image.png

综上,战国时期人才那么多,却没有人为周天子效力,这也是一个双方共同选择的结果,也即人才更原因为秦国、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等大国效力,而周王室也缺乏招揽人才的诚意和激发人才潜能的条件,最终形成了周王室越来越衰落的局面。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在消灭山东六国之间,先吞并了东周王室,从而为剪灭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商汤是如何获胜的?

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商汤是如何获胜的?

清朝的皇帝都有专门的画像,为何溥仪只有照片呢?

清朝的皇帝都有专门的画像,为何溥仪只有照片呢?

曼丁尼亚战役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曼丁尼亚战役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